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不规范会计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一)

不规范会计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就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不规范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剖析了不规范的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笔者对规范实践性教学的六点建议,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不规范实践性教学形成原因分析
  
  (一)缺乏统一的教材建设
  从调查结果上看,各院校所用的教材版本繁多,不统一,不规范,不成体系。使用教材的混乱不利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今后,应形成以主导教材、助学软件、电子课件和网络课程为一体的一体化高职院校教材体系,应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高专教材的知识体系,加速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使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与时俱进。
  1.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弊端在于,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其弊端在于,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讲义。其弊端在于,存在转抄内容居多、编写质量不高、加工不细和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据上海市教委调查,当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足20%。
  2.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
  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等,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或新标准,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3.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目前,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由于缺乏与高职院校配套的实践性教材,有相当一部分院校采用自编教材。实验的内容不统一、不规范、不成体系等现象阻碍了实践性教学的进程,制约了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缺乏规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一般来说,实践性教学应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就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14所院校虽然100%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在所安排的环节上不尽相同,安排的课时量多少不一。
  
  (三)缺乏完善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调查结果显示,有85.7%的院校配置“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还有部分院校没有建立自己的校内实验室;14所院校有数量不等的校外实习基地,占被调查院校的87.5%。被调查院校实习基地共有40个,最多6个,最少0个,各院校占全部基地的平均百分比为2.5%。从调查结果看实习基地的规模大小不等,所涉及的会计业务相差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及培养。
  
  (四)有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匮乏
  由于我国有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是原来的中专升格后形成的,导致师资队伍中真正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偏低,具有一定研究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更少。而且他们知识结构老化,相当一部分教师未经过进修来进一步提高;多数教师没有到过工厂或企业,缺乏实践经历,不清楚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哪些新技术,这与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是不相称的。
  
  二、不规范实践性教学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缺乏统一的教材建设,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教材选用相当混乱
  当前高职高专选用的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有上海立信出版社的、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有国际出版社的、有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还有自编的。其中选用教材相对集中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系列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系列教材,占所调查院校的35.7%。教材不统一,实践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更是无章可循,导致所教出的学生参差不齐,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感觉是一头雾水。
  
  (二)缺乏规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性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显得捉襟见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14所院校虽然100%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在所安排的环节上不尽相同,安排的课时量多少不一。虽然各学校都安排了阶段性实验,但对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使得学生所学和所具备的实践性技能支离破碎,难以与实际工作融合。
  “阶段性实训”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同时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以及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本阶段以“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为主,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训不太长,所以不会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它只是专题实训,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趁热打铁”地达到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的目标。这样的结果是当前实训部分的知识难以与前后的知识连贯,不会形成系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到用人单位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要求。企业要求的岗位能力达不到,指派的工作干不了或干不好,久而久之,造成企事业单位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产生疑问,对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持怀疑态度,更有甚者干脆不用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对这些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地反思,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课程结束前阶段实习”和“毕业前集中实践实习”可以将书本课程知识内容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各学校对这两个阶段的实习重视不够,再加上学生毕业前浮躁的心理和找工作的压力,造成学生很难形成综合性的技能。这种整体的实践性教学观的缺乏,使得学生所学和所具备的实践性技能不全面,难以与实际工作融合,同样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另外,会计的实践性社会调查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最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更有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教学中,社会调查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社会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社会调查;二是学生的社会调查。教师的社会调查可以起到提高教师素质、检验实践教学案例资料翔实与否的目的;学生的社会调查可以起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强化、实践验证和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良好效果。但很多学校忽视社会调查的作用,甚至根本不开设会计的实践性社会调查,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缺乏完善的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使得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成为形式、摆设
  校内完善的实验室的缺乏,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师教授后大量的工作应是学生上机实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只有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上机实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消化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可很多学校的实验室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量不能保证,运行效率低下等。还有《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它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需要配备“企业资源计划沙盘实验室”。因为ERP是企业资源计划,是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种资源进行的全面集成管理。其内容全面覆盖了市场预测、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能力需求、库存控制、车间管理直到产品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相关的所有财务活动,从而为制造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计划、控制工具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让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就触摸到它、了解它、熟悉它,才能使他们走出校门后缩短与市场接轨的时间,尽早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而步入社会之前就触摸到它、了解它、熟悉它,营造一个模拟ERP系统环境,建立ERP仿真综合实验中心――沙盘实验室不失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选择。可是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只有2所学校建立了“ERP沙盘实验室”,仅占被调查学校的12.5%,这种状况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