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复习课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我上了一堂作文复习课》
龙源期刊网.
我上了一堂作文复习课
作者:蒯威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3年第06期
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复习季。我接到区教研员夏静怡老师的一项任务——上一节作文复习研讨课。众所周知,公开课中作文课是比较难上的,而复习课更是没怎么听过,现在要把这二者“有效整合,给老师们的期末复习带来一些启发”,这可真让我有点河里赶大车——没辙了!平时的备课,我一向坚持独立钻研教材,很少借助教参或网络。可面对这样一个难题,此时也不得不开始收集资料,一方面把握一下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也是借鉴借鉴同行们的研究成果。就这么一琢磨,我竟然发现进行作文复习公开教学的课例几乎没有,我突然有了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激动,不管怎么样,我也算是填补了某项空白吧!经过进一步学习,我发现摆在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教什么”。由于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完全由自己开发,是复习写作知识?是讲应试要点?还是进行写作训练?经过两个晚上的冥思苦想,我终于拿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我们这个班”这一写作内容,复习记事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并选择片段进行课堂训练。说实话,我对自己创造性地把写作知识的复习与片段训练整合的思考颇为得意,对第一次试教也充满期待。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课堂上,不仅所要复习的写作知识空洞无力,孩子理解不深,不容易运用,课堂上练习写的片段也是五花八门,有写人物的,有写环境的,有写事情的,还有写开头、过渡语的,指导自然也是漫无边际,复习提高的作用无从谈起。下课后,我又重新回到当初的焦虑之中。
出乎意料的是,研讨时团队的老师对于我把“复习与练习”整合的总体思路给予了肯定。大方向有了,那么就是怎么实践的问题了。漂亮而智慧的教导主任凌红老师说:“这节课上写作知识的复习为什么显得单薄,主要是没有与相应的例子进行联系。其实当呈现出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及时联系到相关的课文内容,孩子一定会产生深有同感的体会!”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张卫华老师是专家级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百余篇文章,他若有所思地慢慢道来:“„我们这个班‟作文题目很好,但能不能换一个形式,比如以考试题目的方式出现,这样既可以一起复习一下审题、选材,也能调动孩子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逐渐饱满,一处处疑难逐渐明晰。
再一次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我把这堂课涉及的写作知识一一罗列出来,再把与记事类作文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等重点标记出来。结合这些写作知识,我细细地翻阅教材,从孩子们熟悉的课文中寻找生动的例子,《大江保卫战》《卢沟桥烽火》等一篇篇经典范例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也想象着孩子们再次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不只是对内容的理解,也开始慢慢触摸到文本表达的精妙……
篇二:《超越原生态——一堂初三作文复习课》超越原生态——一堂初三作文复习课
王君: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青春之语文”创立者
时下,“模板作文”、“套话作文”、“八股作文”正受到批判。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我们中学的一些作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自然的状态。直接瞄准应试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苏州的陈玉驹老师在《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12期)一文中这样阐述: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其涵义有两点: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升学,更是为了完善人生,为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原生态”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正广泛地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一般被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该名词进入写作,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写作回归“真实”并不能够完全解决一线作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纯天然”“原生态”也不一定就能促进学生写作和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如果对这一类时髦词语思考不深入,甚至错误理解,那么,学生写作反而进入了“伪真实”“伪生态”的误区。下面的这堂作文复习课,就是对这种写作现状的一种反拨。
一、戳穿“伪真实”——辨析“伪生态作文”
1.展示一次作文评改纠纷,请学生讨论。事情的缘起是两位小作者对老师的作文评改不服气。他们认为自己是“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是符合写作要求的。
这世界上,我不认同的人太多。这些靠着虚伪偷生于世的本不应该存在的人严重干预了我的生活。我不是傀儡,为何要被这样的人约束,以致于去遵守没有意义的规则,做我不想做的事。我像被囚禁的犯人,甚至像只狗。学校的大门、门卫,寝室的铁门、铁网、铁锁、楼长、室长摧残着我的眼睛,让我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所谓的“乐园”,这和牢狱、不,和炼狱有何区别?……我生活在撕裂之中,渴望、追求都已被没有意
义的生活泯灭了。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什么?不过是一群没有生存价值的人,一群四肢跪下,叫着“汪汪汪”的狗。
我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节选自学生作文
讨论小结:这两篇作文确确实实是“真实”的,但是,还不是艺术的真实。甲文罗列生活,堆积细节,缺乏提炼,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杂碎”的陈列,没有艺术的美感。乙文思想的偏激显示出小作者内心世界的狭隘,当作文中充满了夸大的牢骚、怨恨、诅咒的时候,“真实”就被歪曲了。这两种写作倾向都是不健康的,是中学生写作“伪真实”“伪生态”现象的代表。
二.探讨真实的“真实”——走出“原生态写作”误区
1.以两个趣味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生态”和“生态”的区别。
讨论话题一:上厕所是否应当入文?以一位学生记叙校园生活的作文为例子,帮助他辨析:上厕所确实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否在写作时必须涉及呢?
小结:如果不是表达主题的特殊需求,上厕所没有必要入文。生活还不是艺术,我们不能模糊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如果不加以区分,把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罗列出来,那就不但不是艺术,反而会制造出一堆垃圾。写作伴随着辛苦的提炼过程,是对生活的升华。只有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再把精彩的部分加以渲染和烘托后才能成为可圈可点的艺术作品。写作材料的选择犹如靓衣的裁剪,要删繁就简大刀阔斧,留下的一定是最能表现生活本质的,能够给人以美感的精华部分。
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写作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其中也潜藏着一种危险。原生态包含着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因为属于人的“基本需要”的范畴的东西,往往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所以也就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的。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那种认为无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是“生态写作”的误区。超越原生态,才能捕捉和创造出生活的“真实”。
讨论话题二:商家骗人了吗?阅读同学们在班级“文化长征”中“寻找语文”的文字,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当我来到西城天街的西餐厅时,并没有被精致的装潢所吸引,相反,我被那琳琅满目的优雅菜名迷住了双眼。
“皇家榛果奶茶”“法国玫瑰奶茶”名字多好听多浪漫噢,结果端上来一看实物,也不过是平常普通的奶茶。后来我又点了一份“冰脆蔬彩”的食物,结果发现这道菜不过是几根指头大的胡萝卜,几粒豆子,一根小芹菜和一片西红柿,外加几块冰块而已。
普通的菜为何有如此多情的名字呢?这其中可有语文的因素了。这两个生来就光芒万丈的词语“皇家”和“法国”不仅充满异域风情,让人感觉无限尊贵,而且能够激发起你“撩开面纱见美人”的冲动,自然也会想品尝由这两个词语所带来的极致味蕾享受。“冰脆蔬彩”呢?“彩”与“菜”谐音,“蔬彩”即“蔬菜”。但“彩”比“菜”更富视觉的冲击。一个“脆”字则展现了蔬菜的清脆爽口,将菜品的香脆清新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冰”字更立刻把躁郁的初夏中的人们带到了凉爽清透的感官环境中。浪漫的菜名让普通的进餐充满了诗情画意。
——节选自学生作文
小结:商家用艺术的菜名来提升进餐的品味是高雅的。其创意应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艺术和生活是有一点儿距离,但这距离是优美的,它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审美的知性的生活态度。生活本身是平凡甚至粗糙的,没有审美的眼光,就不可能有美的生活和美的文字。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这就好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把荷塘描写得如诗如画,但是许多人参观清华园荷塘后并不觉得有那么美。这不是朱自清在骗人。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一个有高尚纯正趣味的人,必能发现并创造一个纯美的世界,并用文字把这世界表达出来。我们的写作呼唤这样的高尚纯正的趣味。
2.展示写作名言,学生自由朗读畅谈感受,提升学生对于“原生态”和“真实”的认识水平。
(1)写作,应该优美地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写作,既要保持对生活的原型,但又要保持艺术的美质。
(2)日常生活如一盏油灯,也许并不明亮,甚至晦暗。但是,我们只要拨一拨,油灯瞬间就亮了。优秀的写作者就是那善于拨亮灯草的人,生活在他的眼里没有不明亮的。
(3)牛郎织女只是两块大石头,有了诗人,才变成了传奇。北斗七星也只是七块大石头,因为有了艺术家,才变成为了神话。
(4)语言的美,都表现出好性情,所谓的好性情,乃是心灵真正的尽善尽美。
(5)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三.寻找表达“真实”的路径——超越“原生态”
1.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首先是写“小”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我、写自然、写社会的能够充分表现其对生活的观察力裁剪力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小”,就是善于从“小处着笔”,善
于从“小角度切入”来表现生活的艺术。从微妙的细节入手,让细节之美像光源一样向四周扩散。无细节不成篇,无细节难生情。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作文略)
点拨思路:哪怕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传达其魅力的还是细节。发现细节之美,乃是技巧之上的技巧,能力之上的能力。如何发现细节呢?著名作家毕飞宇说过一句话:“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要久久望着它”。虽然我们每天身处其间的现实生活是平常乃至庸常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满期待地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一定会看出它纹理之中的奥秘,发现它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美点,对它产生表达的冲动。要记住:这世界永远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小”的哲理:
是的,每天十多节课,起早贪黑,三点一线,忙忙碌碌,步履匆匆,学习难免辛劳而乏味儿。但是,要知道,沙漠中有清泉,岩层内有珍珠。平凡人生,虽然一地鸡毛,烦俗人世,难免满目庸常。但是,伫足凝视,侧耳倾听,阳光动情闪耀,清风温柔拂身。酷暑里有淋漓暴雨,寒冬中有玉雪冰清。寻觅生命中点点滴滴的美,拣拾生活中滴滴点点的纯。珍视成长,定格细节,平凡就玲珑了,立体了,深远了,雅致了。
2.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同时也是写“大”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然、写社会、写人生的能够充分表现其“风声雨声读书声音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情怀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大”,就是写作材料的选择要关注“大事件”,写作角度的确定要展示“大视野”,写作情感的表达要袒露“大胸襟”。“小”处落笔只是途径,“大”处着眼才是目的。(作文略)
点拨角度一:写好“大自然”
把“小我”写丰满相对比较容易,把“我”之外的生命写丰满却难。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真正的写作者,必然都是伟大的自然的知音并且能够在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的人。优秀的写作者心中的文化不仅是人的文化,更是普天下一切生命的文化。只有有了这种大文化精神,我们才可能有大胸怀大气魄,才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才可能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点拨角度二:写好“大人类”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优秀作家的文字总能感人肺腑,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爱得深沉。一个写作者,如果没有爱人类的情怀,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贫血的,甚至是冷血的。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够超越庸常的生活,在凡俗的人生当中永远保持高迈的人生理想和生命状态。我们才不会因为热爱写作反而躲在文字后面,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
点拨角度三:写好“大人生”
生命中最大的智慧,就是享受平凡和超越平凡的智慧,是凭借足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足够丰沛的生命能量用以抵挡生活的风霜刀剑的智慧。只有当我们的灵魂强健了,我们才会具有穿透力和观察力,我们笔下的文字才可能充满阳刚之气。正如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说:“我的写作,便是想要把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欢乐悲哀,我的我,变得更博大,更博大。”无论是对文字的阅读,还是生活的阅历,无论是字面的表述,还是内心的雕镂,都应该因为对写作的不懈追求而变得更加博大。写作是强健生命的重要武器。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大”的哲理:
小小少年,身困书斋,但是现实里的举步维艰难以阻挡心灵的突围与亮剑。前而进取海阔天空,退而沉思山高地迥。青春雨季里的淋漓春雨终要汇为成长中的狂飙巨浪,花季雨季里的浅斟低唱终要融入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跨越小家庭温暖的囚笼,飞出校园四角窄窄的天空。车水马龙里才有生命的质地,黄发垂髫里才有生活的温度。审美与审丑都津津乐道,欢喜与忧愁都自得其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为自己的成长欢呼,更要为社会的成长呐喊。
3.写作训练
(1)修改前面展示的【甲文】,重新剪裁,重新确立明确的主题,使其超越“原生态”,成为真正的“生态作文”。
(2)任意选择文体写作反驳前面展示的【乙文】。要求活用“写小”和“写大”的理念,表现出青年人应该有的视野和胸襟。{一堂复习课作文}.
狄德罗说,每一个心灵都有他的望远镜。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是用她的望远镜来和显微镜敏锐地观察到了现今写作教学在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空白点而设计的。“真实性”的问题一直纠缠在中学作文教学之中,在学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还存在着诸多盲点。王君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其诊断是敏锐的,其治疗是有力的。其过程是诗意的,其结果是厚重的。这堂课,不仅仅是在操作技巧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这堂课,是一堂有着精神引领作用的课,是一堂“立人”的作文课。
篇三:《余映潮一堂作文课实录-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作文)》时间:2007年元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我们今天上一节中考作文指导课。大家一起来,把材料的一、二节念一念。(大屏幕显示。)
生(齐读):什么是感悟?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到的某种道理、某种哲理、某种诗化了的思想。
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与生活现象的抒写来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因此,感悟类作文有时会更有深度,表现出动人心弦的作用。
师:有时候作文中的感悟或者作品中的感悟,用一句话来说,叫做画龙点睛之笔,或者是卒章显旨之妙。这次的作文训练,我们就通过几种不同类型的美文的品读,来感受这种感悟的角度。我们先来品读美文《篱笆上的铁钉》。
这是一篇写家庭生活的文章。我们先读这篇文章,然后给这篇文章加上恰当的表达感悟的话。这样,我们就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大家先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
生(齐读):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男孩钉了37颗钉子。以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掉一颗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篱笆上的钉子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它们永远也不可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疤,像这个钉子的洞
一样。”
是啊,
师:“是啊”后边是什么话呢?那就请你们想了——请用点题的方式表达你的感悟。(生思考。)
生1:是啊,心灵上的伤和心灵上的伤疤总不可能像手中沙粒随风飘散,因为它是人心中永远的痛。
师:嗯,如果你伤着了人家,就给人家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痛!
生2:是啊,拔掉人心中的钉子很容易,但留下的创伤又怎么能轻易抚平呢?
师:你用一个反问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生3:是啊,如果你不想别人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受伤害,一次又一次地千疮百孔的话,就请你管好自己的嘴,做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不要让那篱笆上的铁钉成为你永远的悔恨。
师:你从另一个角度,即从为人的角度讲了怎么把自己的嘴封紧一点。
生4:是啊,虽然昨天已随时间消失在记忆中,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昨天犯下的错误!正如钉子能拔去却要留下钉孔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有再也不要在别人心上留下伤痕或是痛苦的回忆。
生5:是啊,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种留在心里的伤痕岁月难遮,这是一种难以愈合的创伤。师:刚才大家的表述是很准确的。我们来看一看原文,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
(大屏幕显示。)
是啊,你伤害了人家,无论怎么道歉,伤疤总是留在那儿。要知道,心灵上的伤疤和身体上的伤疤一样难以恢复。
师:我觉得我们有的同学比原文上说得更好!应该说心灵上的伤疤更难以恢复。我认为,坏脾气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伤害着自己。就像那个篱笆上的钉子一样。再看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写社会见闻的作品。
(大屏幕显示,师深情朗读。)
雄赳赳的父子
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慨万千的是一对雄赳赳的父子。
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