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及地方对西部地区的各类科研经费逐年增多,专项资金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以宁夏为例,从2003--2007年宁夏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由2002年的1.37亿元增至2007年的4.79亿元累计投入13.01亿元,年均增长率28.45% 。这些资金管理使用的情况既是国家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监督部门监督的重点。如何有效的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高效的使用,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事业高速发展,科技经费的逐年递增,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经费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愈来愈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循,争取经费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和经营效果业绩显著。但是,科研经费使用部门在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合理的预算。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如国家火炬计划环境建设项目,不需要进行试验,却出现了试验费等;当项目立项后,科研部门不可能完全按照其申请数量下拨经费,而是往往少于申请经费数额,致使原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进而导致在实际的报销中出现许多不合理的开支类别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支出。
(二)地方匹配资金不到位,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很多科研经费立项审批后,都要求地方政府匹配资金。由于地方经济困难,财政收入薄弱,多数项目匹配资金不能到位。信誉好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上级批多少钱干多少事,信誉差一点的课题承担单位,课题经费一到,就用于补充单位经费不足、用于人员开支、购置固定资产、改善办公条件等项与课题无关的支出。
(三)财务管理不严格。对争取来的科研课题,存在轻管理,资金管理上存在没有专帐核算,资金来源渠道分不开,与其它资金有混合的现象;有的课题经费在多个银行户的现象;有白条开支、大额现金支付等现象;有无计划列支管理费现象;有财务发票把关不严的情况等等。
(四)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转移科研经费。一些课题承担单位以“联合开发”等名义将课题经费转至其他所属公司,由课题组随意支用,用于非正常用途。有的采取虚构经济事项签订合法技术合同的方式转移课题经费,将横向课题经费转至与课题负责人有关联或自己控制的私营公司,经费使用脱离单位财务监督。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科研项目预算不同于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项目国家有一套成熟的计算方法和规范,科研项目不确定性和没有成熟的可以参照的数据蓝本,给编制准确预算带来了较大困难。
(二)一些课题承担部门的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对财经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较少。在管理和使用本单位承担的课题经费方面随心所欲,容易滋生这样那样的腐败现象和违规违纪行为。
(三)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由于受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并非是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能够对其进行“跟踪问效”。
(四)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单位领导对课题依托单位的监管责任以及单位法定代表人的任期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认识不足。部分课题承担单位的领导片面认为课题组长负责制,就是课题组长全面责任,而忽略课题依托单位对课题执行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对课题经费管理工作重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