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共建“成渝经济区自由贸易园区”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成渝两地竞争激烈,这不利于成渝经济区的和谐发展,因而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成渝之间必须达成区域合作共志,争取国家的政策,通过外力驱动,借助国家的力量,采用非常规的发展模式才能够改变恶性竞争局面,实现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议川渝共同设立“成渝经济区自由贸易园区”,争取国家支持,以中央统筹、各方共建为保障机制,借鉴浦东园区、滨海园区等发展经验,形成新的产业对接的区域合作示范区,承接适合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从而使全体人民共享美好成果。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对接结构生成理论;产业合作;共建共享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包括成都及绵阳等四川省15个市和重庆23个区县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在这个经济区中,成渝两地重叠发展现象明显,竞争日益激烈,而成都、重庆现已各自形成独特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志到“城市的断层问题”。在成渝地区33个城市中,只有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其余31个都是中小城市,其中19个还是县级市,其间没有一个大城市,呈现明显的断层特征,两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远远没有形成。
依托“对接结构生成理论”,找到对接结合部,通过对接达到系统集成、优势整合,按照一定价值关系融合起来,必将对“共建成渝经济区这个内陆增长极”、“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可持续”起到“1+1>2”的效果。
一、成渝两地竞争激烈
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努力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成都将按照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现已确立了九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兴产业。
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重庆将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战略构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
成都、重庆两地各自为政,发展战略趋同性明显,在诸如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冶金建材等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雷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成渝两地合作基础
成渝经济区的基础是“性质相近”,从产业结构来看双方更多的是互补,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
尤其是自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川渝两地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两地携手互相推进、互相支持,共建“成渝经济区”,促进两地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成渝经济区抓住时代契机,以绿色增长为抓手,以对接产业为基本模式,共建一个“成渝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实现共赢发展。
三、成渝两地共建的渠道选择
在成渝经济区中,最适宜作为“成渝经济区产业合作园区”的地区是川南地区,因为:第一,川南地区紧邻成渝高速公路,而且处于成渝两地中间点,便于两地经济能量交换往来;第二,川南地区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已基本形成了以水电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化肥、甲醇、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和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以名酒和茶叶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差别化纤维和高档面料为主的化纤纺织工业等产业,是我省重要的能源、化工、装备、化纤纺织工业、饮料业和旅游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