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武汉市“全民创业”之路发展探讨(一)

武汉市“全民创业”之路发展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全民创业是近年来各大城市提出的战略目标之一。作为刚批准的“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武汉,也提出了建创业之城的发展思路。在全面分析武汉全民创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冷静思索困绕我们的障碍性因素有哪些,重新调整思路,探索一条以民有、民营、民享为宗旨的全民创业的全新道路。
  关键词:全民创业;武汉;经济活力
  
  1 “全民创业”机遇与挑战
  
  1.1 武汉“全民创业”的机遇和优势
  地处中国腹地的武汉,各种客观条件都适合它吸引投资和自主创业,鼓励全民创业将是武汉发展的重大机遇。
  发展优势——200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城市。2007年,武汉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中位居22位,比上年度上升三位。
  政策优势——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视察时明确指出,湖北应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
  区位优势——以武汉为圆心,1000公里半径画圆,全国大中城市均坐落其中,被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中国经济的地理中心”。
  市场优势——武汉是中部地区的工业、金融、商业、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周边五省近四亿人口。
  1.2 武汉“全民创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武汉具备鼓励全民创业的各种优势,但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堪忧的困境反映了我们的创业步伐滞后、创业热情不高、创业成效不明显等问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的改革浪潮层出不迭,尤其作为“中国创业第一城”的温州,释放创业激情,拓展创业空间,造就了“温州奇迹”。温州民营企业占据99.5%以上,在三十年间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至2157亿元,增加了162倍。随后,浙江省总结经验,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思路,各地争相取经学习。在全国一片沸腾的追赶声中,武汉的发展步伐却明显滞后了,其“短腿”尤其表现在中小企业上。武汉中小企业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数量少和质量不高。首先,纵观其它兄弟城市。五年前,武汉中小工业企业规模与沈阳、济南、成都、南京等不相上下,到了2006年,这几个城市过亿元“小企业”的企业户数比武汉多,其中南京多出211家。在工业总产值上,武汉与南京差距最大,少1092亿元;与成都差距最小,但差距也在200亿元以上。即使是与同处中部的郑州相比,也有明显差距。2003年,郑州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687亿元,比武汉少25.62亿元,过亿元“小企业”仅130户,比武汉少15户。2006年底,郑州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1897亿元,反超武汉近700亿元,“亿元小企业”528户,比武汉多出289户。其次,在全国的各种反映中小企业质量排名中更是少见武汉的踪迹:200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北只有10家,仅占2%;2006年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领军人物10强等,武汉均榜上无名。
  武汉也适时提出“全民创业”的发展战略,希望将全民创业与招商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民间资本的投资,激励中小企业的涌现,激发经济的内生型活力。据统计,2008年前三个月,武汉中小企业共实现增加值378.0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近五成。而国家发改委早前定出的目标是:“十一五”时期,要把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十五”末期的60%左右提高到65%左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因此,武汉通过“全民创业”实现预期的目标,还将面临严峻的事实。
  
  2 “全民创业”障碍与困扰
  
  2.1 缺乏创业动因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经调查得出结论:基于生存需要的创业,仍然是当前创业的主导类型。实践证明,温州民间的自发创业,实为环境所迫,政府只是起服务和引导的作用。浙江省超过1/3欠发达乡镇集中在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温州欠缺自然资源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以家庭为单位的“民生经济”大量出现,也是温州创业的雏形。相比之下,自然资源优越的武汉在创业动因上明显不如温州。武汉自古就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千百年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基本可以解决当地温饱问题。因而,缺乏以生存为需要的动因没有激起武汉人的创业热情。
  2.2 缺乏创业文化
  明末清初,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黄金水道缔造了九省通衢的武汉,也造就了武汉人的独特文化和思维观念。其一,武汉人浓厚的“中心情结”使其缺乏冒险和开拓精神。武汉得“中”独厚,也为“中”字所累。身居商埠的武汉人习惯于人员与货物的频繁流通,习惯于守着自己的摊子、注视来往的商客,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思维方式,束缚了自己的头脑和创业的热情。其二,武汉人“重官轻商”使其不屑自主创业。自张之洞在湖北实施新政后,武汉成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建国后又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在国家大规模的投入和资源统一调配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武汉持续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薄弱,武汉人也习惯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习惯于依靠国家一系列扶持和保护性政策,习惯于“宁要国企铁饭碗,不可自寻金饭碗”。其三,武汉人的惯性思维使其缺乏创业能力。尽管武汉早在汉口从开埠时就成为全国商贸业的中心,武汉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创业人。但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的思想模式,使创业者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模式使创业者缺乏勇于冒险和吃苦精神,同时,在没有涌现大量优秀民营企业的前提下,自然也缺乏创业领军人物和创业家精神。
  2.3 缺乏创业体制
  国家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都缺乏为创业服务的体制。宏观上,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推行了开放战略和区域开发战略。开放上,武汉从1992年才享受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区域开发上,国家先后实行沿海开放战略、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战略等,直到2006年才正式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与提前享受优惠政策的地区相比晚了十余年之久,与其他同步享受优惠政策的地区相比,基本上也无优势可言。微观上,由于长期依靠国家外力的支持,使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停留在国有经济发展上,一旦外力撤出,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竞争实力明显不足,仅依靠招商引资带来的成效肯定是不够的。然而,在依靠自己力量、挖掘自身资源、发挥固有优势、发展中小企业的机制上,缺乏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改革魄力不及沿海、江浙等地,发展步伐不及其他城市,造成了发展的“短腿”。
  
  3 “全民创业”本质和核心
  
  全民创业,不是重走九十年代“全民经商”、“全民下海”的老路,不能片面理解为增加企业数量、大力发展个私企业的经济。其本质是改变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立足最切合自己实际的根本,激发创新和创业的热情,吸引民间资本,促进经济内生型活力。核心是大力发展民本经济,即发展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民有是经济形式,民营是管理体制,民享是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提倡的全民创业应具备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