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浅谈江西非公有经济的问题及对策(一)

浅谈江西非公有经济的问题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立足江西非公有经济的实际情况,从非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非公企业的数量规模、工业类的非公企业状况和非公企业的组成结构等几方面揭示了江西非公经济繁荣背后的隐忧。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本文从江西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非公企业的管理约束和资金约束以及江西本土市场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公有经济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相关文献回顾
  
  非公有经济,是与公有经济相对而言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非公有经济包含三种类型: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自2003年以来国内关于非公有经济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非公有经济定性,论述如何看待非公有经济。这类是早期研究,主要讨论如何看待非公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如何看待非公有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如何看待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发展与公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非公有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的多层次性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不平衡性,决定我国不能实行单一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相适应的公有制生产关系。三是如何实现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这种研究最早是关注非公有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目前主要是探讨当前我国非公有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有些学者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武常岐、李稻葵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行业中国有企业比重的大小对该行业内的企业行为(从而业绩)有显著的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明显,转型期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速度不同,非公有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约束条件各地区也不完全相同。本文专门分析了江西省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二、江西非公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的政策支持和鼓励,给江西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段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根据江西省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截至2004年末,在江西省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10.1万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14.1万人,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8.3万人,共计132.5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8.1%。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全省非公有经济新增就业岗位60.7万个,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城镇非公经济所占比例在逐年提高,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2006年有所下降。截至2006年非公企业固定资产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31.8%。非公企业法人数也有不俗表现,仅私营工业企业2006年就比上一年度增加34.7%,而普查数据显示此前五年江西省企业法人单位数总共才增长2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法人数占总数的63.5%。江西非公有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江西省非公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其未来的发展,不容忽视。它们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江西非公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低
  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资本水平,也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江西非公经济虽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但后劲缺乏,这表现在其固定资产投资上。虽然在2006年之前,江西非公企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曾经达到30%,远远高于当年全国22.2%的平均水平,但是从趋势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和全国非公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上升不同,江西省该比重逐渐下降,投资缺乏积极性,2005年虽有反弹,但在2006年就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也延续了2006年的态势。江西省非公有经济的“优势”正在丧失,这将对江西所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形成阻碍。
  2、非公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
  从江西非公经济的现状看,和全国整体水平相比,江西非公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的弱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以工业为例展开分析。数据显示,江西私营工业企业数量少,在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中占比例非常低,2000年时所占比例仅为1.1%,2006年的最高水平也仅为1.87%。在为数本不多的现有私营工业企业中,规模小是其又一弱点。从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上看,虽然江西私营工业企业和全国整体水平比较接近,并且2002年后一直略高,但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比例接近5∶1。从企业平均工业增加值上看,江西平均每个私营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2004年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后略高,但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相比仍有差距,且差距在逐年扩大。2006年两类企业平均工业增加值之比达9.3∶1,平均从业人数之比约4.9∶1,单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差距明显,工业行业往往存在显著的规模经营效应。而江西私营工业企业规模小,这种小规模生产给江西私营工业企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3、江西非公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偏低
  江西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工业化是实现其发展腾飞的唯一出路,而工业发展则关系到江西工业化的成败。但江西非公经济在江西工业发展中的贡献却偏低。数据显示,江西工业生产总规模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2000年该比重全国为0.403,而江西省仅为0.269,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该数据分别为0.433和0.387。而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江西省工业企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也明显偏低。2000年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江西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2%,占全省GDP的比重约0.5%。虽然近几年经历了较快的增长,但到2006年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仅略高于20%,占全省GDP比重8.5%。江西省非公企业对江西省工业行业乃至GDP的贡献低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4、非公经济内部组成结构不合理
  还是以工业为例。非公工业企业包括两种,一种是外资工业企业,一种是私营工业企业。外资工业企业雇佣规模大,从平均年从业人数看,外资工业企业大大高于私营工业企业,2006年两者之比约为2.34∶1。外资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大,从平均年工业增加值看,外资工业企业数倍于私营工业企业。数据显示,江西非公工业企业中占绝大多数的是生产规模和雇佣规模小的私营工业企业,2006年其所占比例已接近83%,并呈不断上升态势,而规模大的外资工业企业的比例为17%,并呈不断下降态势。这种态势进一步发展势必造成江西的非公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削弱其竞争力,妨碍江西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江西非公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江西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全国性的,而有些则是江西非公企业所特有的。概括起来,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1、江西自身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非公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西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市场无法为非公经济壮大创造足够需求,因为江西省非公经济企业普遍生产规模小,主要集中于适合小规模经营的服务性行业。根据2007年江西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江西省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33.4%,比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程度比江西高的山东等省还高,接近于发达程度远高于江西的江苏省和浙江省,这种后工业化时代才会出现的现象和江西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实情不符。而在对江西实现工业化目标至关重要的工业领域,市场规模的狭小使得非公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这必然导致江西非公工业企业处于低效率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