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增进需求的两种方式--投资扩张与有效供给(一)

增进需求的两种方式--投资扩张与有效供给(一)

详细内容

市场经济经常发生程度不等的生产过剩,于是便要采取措施以增进需求。而增进需求在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扩大投资,以增进就业和人们的收入,这就是现在说得最多的财政与货币性的扩张,和仍然热门的所谓凯因斯主义。另一种是在理论上比较隐藏而实际上却见得最多也最具体的形式,即“有效供给”,它是通过向市场提供人们想需要的商品与所能承受的价格,而增进需求的。比如,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得更好,会努力把产品的品质做好,会使产品各类品种搞得更多样化(高、中、低档都有);还有一种因素即成本--价格因素,即把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做得更低。因此就有“价廉物美”之说。所谓“有效供给”就是要向市场提供如此“价廉物美”的商品。在电脑行业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词语: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你所购买到的产品“性价比”越高,你便越感到所得抵值。比如去年购买当时流通配置的电脑需要8000元,现在呢,购买更高配置的电脑只需要6000元,显然,现在的电脑“性价比”比过去高得多,因此显得抵值。
  “有效供给”的价格方面需要生产率的相应提高才能达到,因为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单位成本才能降低,其市场价格才能下降。在此同时,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与资产者所得收入会得到增长,从而反过来促进市场的繁荣。因此美国联邦储备局格林斯潘先生去年曾说:美国经济得以维持10年的高增长而低通胀,主要得益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确实,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产品产出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最终能够基本消费掉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实际上消费能力仍然小于生产能力,从而仍然使市场有所剩余,但市场略有剩余对于经济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促进经济的创新发展)。有些人说生产率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会下降,因为所生产的产品过多了,难以完全销售,所以造成工人工资下降。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因为生产率提高后产品虽然增多了,但其总价值(总价格量)仍然维持不变,因此它的销售量应该可以增进的。我们看到现在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与地区,它的经济发达无不是源于它的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从来没有听说生产力很低的地方其经济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很高的事情。所以如果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工人的收入就越低,那情况应该相反了,他们应该越来越陷入困境才对。因此就没有今天美国、欧洲的发达,就没有今天上海深圳的繁荣,它们之所以繁荣,无不是因为具有更大的生产率。当年马克思曾根据他自己的理论预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会因遭受越来越大的剥削而最终陷入越来越穷困的境地,而这些国家也会因人民的越来越贫困化而陷入生产与市场被锁死的危机,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结果如何呢?他所预言的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他身后不是崩溃了,反而更加旺盛发达起来了。为什么?不是说产品越多就越容易陷入危机吗?现在资本主义世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比马克思时代不知要多多少倍,为什么未见更大的危机?原因在那里?原因就在于: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生产率提高,所以生产出来的东西其价值量(因而它所耗费的成本量,及它所具有的价格量)并没有同步提高,也即是说:单位产品量的价格比过去下降了,因此它就能够在市场上销售得比从前更好。比如某生产手机的公司,过去它生产率低,年生产量只有10万个,而它的成本耗费则是10万元。现在经过工艺改进,生产率提高了,可以年生产到15万个,但它的成本耗费仍然是10万元,因此按同样的价格市场容量,现在15万个手机所占的市场容量与过去10万个手机的市场容量是相等的,并没有增加市场的容量负担。所以,生产率提高并没有使市场更难以销售,只要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人们的需要还没有产生“绝对过剩”。什么是绝对过剩呢?即是说:你就是白送,他都不想要。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绝对过剩”,其意思是说:这样的物品在人们的生活消费里已经感到满足,很少需要它了。比如现在的黑白电视机与模拟手机,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度已经极低了,它们表现了极大的“绝对过剩”性。遇着这样的“绝对过剩”,就要及时改变产品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否则上面所进行的投资就存在着被“锁死”的危险。因此中国联通公司所搞的CDMA系统被某些人称为:豪赌!因为投资下去如果市场反应不好,就会连投资也无法收回,无法实现其巨额价值。而经济危机的根源往往就在于投资的巨额价值无法收回所引起,比如前几年人们在电脑和网络行业投入了过量资本,结果,所造出来的电脑与网络产品(服务)无法完全按其价值出售,从而造成投资价值无法完全实现(没有或只有极低利润)。于是,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直线下降,人们损失惨重,失去了很大的购买能力,自然就使市场疲软,经济衰退了。因此衰退的根源在于投资重复,而无法实现利润与价值。为避免这种投资重复,马克思曾设想了“计划经济”,让投资按某种国家计划进行,以避免重复从而造成亏损,并造成经济衰退和人们生存艰困。
  由此再说到增进需求的“投资扩张”政策。如果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仍然缺乏效率,致使没有什么投资效果,其结果则使政府所出的这笔巨额投资无法实现其价值,亏损了,最终也会造成经济衰退的后果。因为政府所亏损的这笔资本从那里归还回来?从增加税收中来(从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使他们购买力下降),或者干脆暗中增印货币,以填补亏损,但这就会损害到国家的货币体系,而使货币大量贬值因此引起社会恐慌。今天阿根廷事件的教训就在于:因汇率问题而至使其产品成本过高,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有效销售,从而相应的巨额投资无法实现其价值,亏损的价值需要补偿回来,于是就只能使货币贬值。
  也许有人会说,多印些货币平均发向人们,使人们手中具有更大的货币购买力,不就使商品更好销吗?由此所投资本也会顺利收回来了。是这样吗?按照马克思的货币学说:货币发行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似可多印货币。但是,如此的几次多印、几个循环,市场中流通或沉积下来的货币量已经过于庞大,它会在货币的一再增印的刺激下有朝一日过度释放出来,从而形成极大的货币冲击,致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倒退回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状态。比如,某国家现在市场上流通和沉积下来的货币量已经有10万亿元,虽然平时它起流通作用的只是2万亿,而平时的生产能力也只是按这个2万亿元的流通量在生产。但如果你不停不断地加印货币,以图通过加印货币来促进货币和商品的流通,结果这个10万亿元货币量便会渐渐增为12万亿、14万亿、16万亿...。当然,所流通的货币也会2万亿、3万亿、4万亿...地增加,但沉积下来的货币与流通着的货币之差仍然在不断扩大。最终的结果,沉睡着的这笔越来越大的巨额货币被惊醒,于是抢购狂潮迅速开始,人们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手中的货币换成货物,但是最终:16万亿元的货币对2万亿(或者4万亿)元的生产力,这些货币的价值便迅速下降到与2万亿(4万亿)货物的价值相等的程度。因此,在存在着巨额货币沉积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是人们通常的储蓄行为,科学地说是“购买力储存”),不能多印货币增加发行,否则货币的沉积量越大,经济也就潜在着越大的危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想办法增强“有效供给”,以促使人们把沉积的钱变成流通的钱。当然,在市场处于疲软的情况下,人们确实不易于出手消费,因为人们意识中存在着“收入预期的循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