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及其管理学蕴涵
详细内容
动机是心理学和管理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正确地理解人类动机的性质及其发生机制,需要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模型。本能论、机械论、朴素的整体论等错误的方法论都曾长期影响过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有些至今仍在左右着动机的理论研究。复杂性科学研究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传统科学方法论及其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动机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动机发生的心理机制,由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揭示了动机发生的心理机制,从而构成了不同的动机理论流派。早期的动机理论主要有本能理论、强化理论、需要理论、内驱力理论、认知理论等。[1]最近十年来,动机的归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等新的动机理论起了更多学者的重视与研究。
模型是思维的基础,西方传统心理学的心理模型主要来自经典物理学理论,尤其是力学和电磁学模型。计算机科学兴起之后,人脑与心理的电脑模型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步盛行。今天的科学研究已经初步表明,人的大脑和作为其功能的心理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动力系统[2],笔者关于兴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3]基于自组织系统理论来审视传统的心理模型,动机研究的理论误区就非常明显了。例如,动机的内驱力理论带有很强的机械论色彩;认知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朴素的整体论,以为一切心理现象都产生于认知。我们认为,认知对揭示动机的产生及其变化确实是必要的,但单纯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动机的发生及其性质,肯定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认知与动机是有联系的,但仅有认知还不足以产生动机。
传统的动机理论难以对个体行为的差异性、文化的自主选择性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性予以统的解释。最近十年来,关于动机与内在目标关系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动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动机的自我概念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自我决定论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它们把人的动机与自我的未来状态或一定的目标状态直接联系起来了[4]。我们认为,动机研究的这一新的理论定向蕴涵着心理模型的质的变化。然而,研究者们并没有为内在目标具有动机作用寻找到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