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与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比较(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比较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与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8例,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29例,用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2.9 %,对照组93.1 %,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与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相仿。
【关键词】 葛根素;川芎嗪;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亦称为颈动脉性颈椎病,是指因椎动脉段受颈部疾病影响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血液黏度因素导致的一过性的脑缺血性眩晕[1]。它以间歇性眩晕及发作与头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为主要的临床特点,是临床颈椎病中较多见的一种,现已公认为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年龄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门诊颈性眩晕患者57例,随机分为葛根素组(治疗组)28例和川芎嗪组(对照组)29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49.0±2.2)岁;伴高脂血症11例,脑动脉硬化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0±2.5)岁;伴有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7例,脑动脉硬化3例。两组患者均排除脑部炎症、梗塞或出血急性期、外伤、内耳疾病、眼病、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及证实对本药过敏等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相近,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青岛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诊断标准[2]:(1)有持续性头痛、头昏、耳鸣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时出现一过性的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2)椎间孔后缩试验阳性,臂丛牵引试验阳性;(3)颈椎X线摄片检查有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同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证实为双侧或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江西东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000573)200 mL(2 mg/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福建省龙岩市天泉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0275)200 mL(0.8 mg/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有无异常变化。
1.4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临床疗效。
1.5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梅尼埃病疗效评定标准[3]判断。显效:症状消失,并且可以参加劳动和工作。有效:视物旋转、浮动,站立不稳,耳鸣消失,无恶心、呕吐,仅在行走时有轻度倾斜感或轻微漂浮感,有时仍有上述症状复发。无效:治疗后眩晕、恶心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标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