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一)

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摘 要: 目的: 总结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机械牵引结合手法推拿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 结果: 经治疗后,其有效率达96.9%。 结论: 机械牵引结合手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牵引;推拿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以腰腿痛、下肢麻木及腰部活动功能障碍为特点,可由急性腰部伤、慢性劳损、脊椎退行性变和风寒邪气侵袭所致,以重体力劳动者居多,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患。笔者在2002年元月至2004年6月期间,应用牵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7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62例,女3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4岁,平均34岁,多在25岁至40岁年龄段;其中重体力劳动者67人。根据CT、MRI检查显示:L 4-5 后左侧突出28例,右侧突出37例,L 4-5 双侧突出21例,中央型、向多个椎间隙单侧突出11例。病程3天至1年半不均,其中1周至4个月的共有71例,半年至1年内共有19例,1年至1年半的共有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根和膜囊压迫症状,表现为腰或腰腿痛,其中有马尾神经症状的2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LIDP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 〔1〕 中的诊断标准:(1)疼痛部位及其方式、规律和使疼痛缓解或加剧的情况等病史;(2)疼痛点;(3)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4)跟臀试验;(5)皮肤感觉、皮温、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6)脊椎姿势的改变;(7)腰椎正侧位片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前凸消失;(8)CT显示有椎间盘突出;(9)造影提示有椎间盘突出。其中前3项为基本依据,其余项存在能进一步支持确诊,若不存在并不能排除此诊断。97例患者均符合该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牵引方法

使用XHZ-Ⅱ20014微电脑颈腰椎牵引床,嘱患者仰卧,用腰椎牵引带固定好,在设定阈值的状态下进行缓慢牵引,牵引时间为20~30min。牵引力一般设定在略小于自身体重一半的范围内,这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大小和体质,年龄偏大和偏小及体质较差者酌情减短牵引时间。待牵引完成后,牵引床自动缓慢解除牵引力,要求患者休息10~20min。

2.2 推拿治疗

在患者休息后将其移至推拿床上,进行手法治疗,首先对病人腰部、患肢用按揉法、滚法、拿法、腰部分推法、直推法进行推拿按摩,时间为20~30min,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和腰椎间盘突出方向进行手法治疗。

2.2.1 坐骨神经牵拉法

即被动直腿抬高法。病人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把持患肢小腿部,另一手手掌置于患侧膝部,且使足背伸,逐步增大抬高度数,注意以病人能够接受为度。

2.2.2 屈膝屈髋按压旋转伸腿法

病人仰卧,屈膝屈髋位,术者一手把持患者患肢踝部,另一手置于膝部,稍用力按压使患肢大腿尽量贴近其下腹部并做向内向外的旋转,反复5~10次,然后外展外旋向下拉伸下肢,反复3次左右。最后让患者恢复屈膝屈髋位,医者一手扶双膝,另一手扶持双踝部,做向内向外旋转5~10次,术毕。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用力要柔和有力度,动作要连贯而且到位。

  2.2.3 后伸压腰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托住病人健侧大腿前部,将腿抬高至腰髋过伸状态,另一手置于患侧椎旁,同时做挤压动作,用力方向为向健侧45°,反复3~5次。然后,术者一前臂置于患者双下肢大腿前部,用力上扳,一手掌根挤压椎间盘突出的椎体部位,反复做2~3次。 2.2.4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先健侧或症状较轻的一侧下肢在上,并屈曲放置在另一下肢的上面。术者立于病人正面一侧,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此时,可闻及腰椎关节作响,同法施于对侧,左右各一次。以上手法1日1次,配合牵引,10日1个疗程。每次治疗后嘱病人卧硬板床休息2~3h,并注意腰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