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C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一)
详细内容
作者:曹登攀 徐洪恩 陈宏 何绍强
枢椎齿状突由于解剖及位置结构复杂,该部位的骨折X线平片极易漏诊。作者收集本院近年经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确诊的30例枢椎齿状突骨折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薄层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价值,并比较CT与X线对枢椎齿状突骨折的诊断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2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本院经X线平片及螺旋CT扫描确诊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共30例,均为外伤,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5~60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18例,跌落伤8例,坠落物砸伤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26例,颈部活动受限20例,完全性瘫痪3例,不全性颈髓损伤表现2例。所有患者先行常规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摄片后,再行螺旋CT扫描并实施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部分行曲面重建(CPR)。
1.2 扫描方法
使用美国GE Hispeed Fx/i双排螺旋CT机,标准仰卧位,扫描平面尽量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扫描范围从环枕关节至C3椎体下缘。层厚2mm,层间隔2mm,床速7mm/s,螺距1.0。对不能与第2颈椎椎体下缘平行的患者采用非螺旋轴扫,层厚1mm,层间隔1mm。
诊断骨折的原则:(1)X线片与CT均显示的骨折。(2)仅在X线片或CT上显示的骨折。以此进行CT与X线对骨折的检出率的比较。
2 结果
30例确诊枢椎齿状突骨折的患者中X线检出20例(66.7%);CT从轴位像上检出25例(83.3%),MPR图像上诊断28例(93.3%),而结合轴位CT图像及MPR图像,CT诊断所有骨折,准确率达100%。并根据轴位CT图像及MPR图像进行Anderson-D.Alonzo分型,Ⅰ型2例(6.7%),Ⅱ型20例(66.7%),Ⅲ型8例(26.7%)。
3 讨论
3.1 解剖基础与骨折分型
枢椎齿状突分为头部、颈部、基部,其游离端膨大处为头部,下方稍细处为颈部,枢椎和两侧上关节突之间部分为基底部。枢椎齿状突与椎体在少年时为软骨板,随年龄增长而骨化,至青壮年时以软骨岛形式存在,老年则完全骨化〔1〕。齿状突尖部有齿状突韧带,附着于枕骨大孔前正中缘,两侧有附着于枕骨髁内侧缘的翼状韧带,后面有寰椎十字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