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胃窦癌根治术后BillrothⅠ式吻合术的临床观察(一)

胃窦癌根治术后BillrothⅠ式吻合术的临床观察(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胃窦癌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窦癌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本院1997~2001年经病理证实行胃窦癌3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BillrothⅠ式107例(31.8%),BillrothⅡ式229例(68.2%)。随访2年,比较其术后的并发症、Visick分级指数。结果 87.9%的BillrothⅠ式吻合术后病人的Visick分级指数为Ⅰ~Ⅱ级者,BillrothⅡ式反流性胃炎、倾倒综合征的发病率分别为28.9%、5.4%。结论 BillrothⅠ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操作简单,符合生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对无明显浸润性生长的胃窦癌,BillrothⅠ式吻合术是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关键词 胃窦癌 消化道重建

胃窦癌在胃癌中所占比例最高,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有BillrothⅠ式及BillrothⅡ式,以往认为前者导致胃切除体积不够,影响手术效果,因而较少用于胃窦癌根治术,但后者不经过正常的生理通道,引起较多并发症。近年来我院行BillrothⅠ式重建消化道,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1997~2001年间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 术并经病理证实的336例胃窦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5例,女151例,年龄29~68岁,中位年龄47岁。术前胃镜大体分型:Borrmann1型49例,Borrmann2型94例,Brormann3型112例,Borrmann4型81例。组织学分型:腺癌Ⅰ级36例,腺癌Ⅱ~Ⅲ级197例,粘液腺癌40例,低分化腺癌63例。重建消化道方式:BillrothⅠ式107例(31.8%),BillrothⅡ式229例(68.2%)。

1.2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处理

对两种术式术后Visick分级指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以上观察指标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种术式术后Visick分级指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见表1、2。

表1 两种术式术后Visick分级指数比较 例(略)

表2 两种术式术后2年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略)

3 讨论

胃窦癌切除术是各级医院广泛开展的一种手术,以往消化道重建方式以BillrothⅡ式为主,但该术式将十二指肠旷置,食物不经过正常的生理通道,造成术后消化不良,并可引起较多的并发症。

理想的术式应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尽可能符合生理,恢复食物通过十二指肠的正常生理通道。

合理的癌缘外切除范围,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便于行BillrothⅠ式吻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由于对胃窦癌癌缘外切除范围意见不一致,主张切除3.0~6.0cm不等,甚至有要求常规切除8.0cm者,使得术后只能行胃空肠吻合术重建消化道。但因十二指肠的特殊解剖特点,十二指肠不可能切除太多,过大的癌缘外切除范围并不合理。中国医科大学总结946例胃癌切除情况认为:Borrmann1、2型癌缘外切除3.0~4.0cm,Borrmann3型癌缘外切除5.0~6.0cm,Borrmann4型切缘不易确定,应根据术中探查结果而定,必要时行全胃切除 〔1〕 。本组病例行BillrothⅠ吻合术者经术前胃镜分型及术中探查确定肿瘤范围后,按上述标准切除,术中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时均无明显张力,必要时可行Kocher手法,将十二指肠外侧松解,均可获得满意的吻合条件。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切缘无癌组织残余,且术后无吻合口瘘、狭窄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