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浅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价值(一)

浅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价值(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现实价值
  [论文摘要]列宁在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及时果断地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苏联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有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列宁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家,又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句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言,是列宁光辉人格的生动写照。列宁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又尊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注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十月革命胜利后,在领导苏联探索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基本沿袭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到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有创造性的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济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理论遗产。
  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新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崭新时代课题。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开始思考和关注新苏维埃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在与德国签署了不列斯特和约以后,列宁抓住这一难得的和平喘息时机,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18年春天,列宁在他亲自动手完成的《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六条提纲》中,提出了管理俄国的任务,并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任务。这些重要论述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在战争结束以后,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工作和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但是,苏联争得的和平喘息机会并不长,三年国内战争的发生,使列宁提出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良好设想和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苏联迫于战争物资供应压力,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这期间,实行粮食贸易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城市实行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货币流通;普遍实行劳动义务制。
  这一政策对于苏联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极大的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物质生产严重匮乏,农民生活状况持续恶化,终于酿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面对这一消极后果,列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分析造成政策失误的深层次思想理论原因,指出:“我们曾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针对这一严重的局面,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果断进行战略调整,于1921年3月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恢复贸易自由;恢复加减工资制和奖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经过新经济政策强有力的推行实践,苏联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战时共产主义遇到的挫折以及新经济政策推行取得的建设成就,促使列宁重新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基本沿袭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社会主义观向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观的演变,形成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二、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转变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1918--1920年国内战争期间,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挫折中,列宁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他认为:“资本主义越不发达,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就愈长。”他在1923年的一篇日记中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的给自己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利用市场、商业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设牢固的工农联盟,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它是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是列宁“迂回过渡”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建设大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一个农民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要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生产,就谈不上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第四,要学会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必须继承、吸收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社会主义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列宁还写过一个著名的公式:“乐于吸收外国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第五,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管理,才能对国家机关和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国家政权才能巩固。但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发扬民主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政府机关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同时,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强调党内民主,主张从严治党,注意纯洁党组织。
  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价值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从宏观上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思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里讲的“列宁的思路”,明确指“新经济政策”。遗憾的是,新经济政策后来在苏联被中断了,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人们遗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我们拨乱反正,开创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了合乎逻辑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对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其内容要广泛得多,也深刻得多。因此,学习和研究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