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及控制措施(一)
详细内容
摘要总结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了控制措施,以期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控制措施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因此发病率几乎等于损失率,许多地块绝产绝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短缺,危害相当严重[1]。该病在20世纪60―70年代曾严重危害,20世纪后在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发病逐年严重,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因此,对玉米粗缩病进行正确识别,并及时控制十分必要。
1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玉米出苗后即可感病,5~6叶开始表现症状,但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时在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根系不发达,易拔出。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高度仅为正常植株的1/2,多不能抽穗,发病晚或病轻的仅在雌穗以上叶片浓绿,顶部节间缩短,基本不能抽雄穗,即使抽出也无花粉,抽穗的雌穗基本上不能结实。
2发病规律
2.1发生传播特点
玉米粗缩病由植物呼肠病毒属的玉米粗缩病毒引起[2]。玉米粗缩病毒寄主范围广泛,除玉米外,还可侵染57种禾本科植物,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该病毒主要在小麦和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当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即带毒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在玉米生长后期,病毒再由灰飞虱携带向高粱、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传播,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构成发病循环。粗缩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1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因此播种期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夏玉米套种发病重于纯作玉米,原因是套种玉米与小麦有一段共生期,玉米出苗后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向玉米上转移。
2.2影响因素
暖冬造成灰飞虱越冬基数大,为毒源的积累创造了条件。灰飞虱是传播玉米粗缩病惟一的介体,且为持久性传毒,其种群密度以及自然带毒率的动态变化与病害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春夏干旱、高温的气候也是该病害发生与流行的有利条件。从近几年的情况看,5月下旬正值干旱高温,有利于灰飞虱活动传毒,所以发病重。一般6月上旬后播种的,玉米苗期躲过灰飞虱发生盛期,发病轻。另外,玉米靠近树林、蔬菜或耕作粗放,杂草丛生,一般发病都重,主要是这些环境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活动,而且许多杂草本身就是玉米粗缩病毒的寄主。就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栽品种来看,尚未发现高抗玉米粗缩病的种质资源,大面积种植不抗病或抗性差的自交系和杂交种是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