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市棉盲蝽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分析了大丰市棉盲蝽重发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棉盲蝽;重发原因;防治对策;江苏大丰
大丰市是全国重要商品棉基地,常年种植面积15万hm2。2000年以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迅速推广,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程度显著下降,而刺吸式害虫棉盲蝽却上升为棉田内主要害虫,主要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主,少量为苜蓿盲蝽,造成棉花减产与品质下降。为此,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系统监测和田间调查,总结了棉盲蝽在转基因抗虫棉田为害加重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1棉盲蝽重发原因
1.1转基因抗虫棉迅速取代常规棉,导致棉田内害虫种群发生明显变化
2000年以前,大丰市棉花种植以泗棉3号、苏棉9号等常规棉为主导品种,棉铃虫、棉盲蝽均为棉田内主要常见害虫,尤其棉铃虫的发生更为猖獗,几乎连年重发,为害相当严重。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坚持以化学防治为主,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等综合措施,特别对棉铃虫主害代采取全程药控的手段。棉田一般从6月下旬开始用药,特别在3~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间隔3~5 d用药防治1遍,扫荡式治虫,不留死角,防治药剂大多数以对棉盲蝽均有较高的兼杀效果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为主,棉盲蝽在棉田内几乎无处藏身,难见踪影。近10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在大丰市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覆盖比例达95%以上,其对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性较为明显,棉田内棉铃虫发生程度大幅度回落,化学农药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据调查统计,2001―2009年棉田内有机磷农药平均用量为18.516 L/hm2,相当于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60.3%;复配剂平均用量为5.304 L/hm2,相当于棉铃虫重发年份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54.5%,说明用来防治棉盲蝽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类化学农药的减少使用,削弱了对棉盲蝽的控制作用。
1.2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利于棉盲蝽发生
转基因抗虫棉虽然对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虫性,但对刺吸式害虫不但没有抗虫性,反而利于其发生[1]。抗虫棉前期生长势强,植株发棵早,易诱集棉盲蝽提前迁入棉田为害;中后期植株高大,害虫隐蔽性强,不易于防治;后期抗虫棉田施药结束期较常规棉田早,造成了棉盲蝽越冬残留基数高。2001―2009年有6年棉盲蝽达偏重以上发生水平。7月中旬重发棉田成若虫50头/百株以上,蕾害率高达90%。后期防治差的棉田混合虫量仍超过40头/百株,铃害率近50%,形成大量歪嘴桃和僵瓣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