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是同根生何不再携手――谈海峡两岸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可能性(一)
详细内容
作者:符家庆 毛志晨 王玉秀
论文关键词:海峡两岸;共同组队;奥运会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研究海峡两岸参加奥运会的历史,试着探讨两岸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可能性,认为海峡两岸奥委会有合作的意向.共同组队的可能性也存在,可以抓住北京举办200年奥运会这个契机,共同组队。
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比较久远。1924年,中华体育协进会成立,同时派出3名运动员赴巴黎参加第8届奥运会的网球表演赛。4年以后,又派出宋如海参观了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931年,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由此开始。此后的几届奥运会(1932年、1936年、1948年),中国都派选手参加了。
1、兄弟阅墙―两个组织争夺代表权
由于历史原因,1949年之后大陆和台湾组成了各自的体育组织,分别为会址在北京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会址在台湾新竹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两个体育组织互相排斥、水火不相容,开始争夺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
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之前,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通过两个中国奥委会均可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的提案,而两岸都要求以中国的唯一代表身份参加奥运会,由于当时中国大陆政权已获得芬兰政府的承认,且已派团参加此次奥运会,故台湾方面宣布退出。
1954年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50届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但是,与此同时,在当时的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为首的少数人的操纵之下,国际奥委会又将台湾所谓的“中华奥委会”继续保留在国际奥委会承认的成员名单上.继续搞“两个中国”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识破了国际奥委会个别领导人企图在第16届奥运会上造成“两个中国’的既成事实的图谋,于1956年11月6日发表声明,宣布退出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比赛。1958年8月19日,中国奥委会又毅然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
1956年到1979年间,中国奥委会没有派代表参加奥运会,台湾以“中华奥委会”名义参加了第16,17,18,19,20届奥运会。1976年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因加拿大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台湾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参赛,故台湾代表团宣布退出。
2、尽释前嫌―两岸奥委会协议共存
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投票通过了有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决议指出:“中国奥委会在参加奥运会时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同时允许台湾作为我国的一个地方性组织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占有席位,以‘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出现,但不能使用它目前使用的国旗、国歌和会徽,新的歌、旗和会徽必须得到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批准”。
国际奥委会这一正确决议,最终扫清了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障碍,使得海峡两岸的中国运动员共同参赛成为可能。
1981年3月2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中国台北奥委会主席沈家铭签署协议,核准“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之会名和新的会旗、会徽。
在1984年2月萨拉热窝冬奥会上,两岸选手同场参赛,这是自1945年伦敦奥运会以来,两岸选手首次共同出现在奥运会上,由于两岸选手隔离太久,且参加项目也不尽相同,故在公开场合接触不多,但在餐厅偶然相遇时,双方态度还是比较友善,彼此还交换些小礼物和纪念品,谈些家常。在同年7月3l日的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大陆的陈伟强和台湾的蔡温义分别获得了男子举重60公斤级金牌和铜牌,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第一次同台领奖,一时传为佳话。此后的几届奥运会,两岸选手都共同参加了,大家和谐相处,团结在奥林匹克五环旗下。
3、好事多磨―共同组队的艰难性
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陆和台湾共同组队仍面临着重重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目前在台湾社会许多人中间存在着所渭“台湾意识”,他们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二战结束至今已经六十年了,台湾年轻一代对当时两岸分离历史背景的了解变得模糊,而目前一些主张独立的“台湾精英”,有意无意地误导台湾民众处处培育“去中国化”情结,使台湾民众从内心深处真以为台湾从来是一个国家。
其次,“台独”分一子为了分裂祖国,不愿着到任何形式的两岸统一组织.特别是以分裂主权为宗旨的民进党成为台湾的执政党以来,一直在散布“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言论,为台湾独立造声势,他们不但不会支持共同组队,还千方百计给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设置障碍。
再者,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并不想面对一个日渐强大并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中国,在体育领域也是如此,因而处处阻挠大陆和台湾统一组队。
此外,对台交流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省的体育决策层、操作层缺乏较有效的两岸体育交流方案和措施,沟通困难,交流信息通道不畅,这也阻碍了两岸的交流。
4、顺理成章―共同组队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奥运会的蓬勃发展和海峡两岸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两岸选手共同组队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
首先,在奥运史上已有同根而分裂的国家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的先例。
战后的德国参加奥运,先由东、西合组联队,继而分成两个代表团参赛,自1992年第m届冬奥会起,德国统一组队出征冬奥会,又恢复到56年前的德国奥运代表团了。合并后的德国.运动实力比以往更强,成为当届奥运会获得奖牌山支多的国家
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朝、韩共组一个代表团,在同一面旗帜――代表朝鲜半岛的旗帜下列队行进,全世界观众对南北朝鲜同时出场表示了积极的支持.对此持赞赏和鼓励的态度。在雅典,朝、韩奥委会还就组成统一队参加北京奥运会问题达成了协议。
其次,两岸体育交流日益频繁也为共同组队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台湾当局,似乎要割断与大陆的血缘关系,可阻止不了资金和人员大规模地向大陆流动。1992年,纪政(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30米栏铜牌获得者,第一位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女子运动员)发起了“为中国人的健康、活力、繁荣而跑”的海峡两岸长跑活动,到目前为止,这项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足迹遍及两岸十个城市,参与者达数万人之众。
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是两岸奥委会于1997年共同发起的,原则上每年一次,在大陆和台湾轮流举办。座谈会旨在加强两岸体育界的沟通与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合作,推动两岸体育交流健康有序地发展,是近期海峡两岸体育界最高层次的体育交流活动。
多年来台湾体育界人士积极组团来大陆参加多种体育竞赛,台湾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在李登辉制造“两国论”之际,特别是在台湾发生罕见大地震的第二天重组队伍前来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9年8月18日至23日),说明两岸交流和台湾同胞心向大陆的趋势不可阳挡,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