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演变问题分析评述(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情;危机沟通;信息传播;网络舆情演变
论文摘要:通过对危机沟通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危机沟通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主题,归纳了危机沟通视角下网络舆情演变的差异性、时段性、随机性特征。总结了网络舆情演变研究现有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对网络舆情形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利用舆论动力学及相关仿真方法分析舆情的形成规则及演变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当各种公共危机事件、企业危机事件出现时,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参与主体互动等特性,危机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网络舆情表达对组织危机响应的影响力被极大提升。网络舆情在预测危机事件发展趋势、沟通和调整危机利益相关者关系、制定危机响应方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演变不仅仅是政府组织、商业机构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发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现有研究中对网络舆情研究都有所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演变问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能为危机沟通及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一些有益思路。
1网络舆情研究:危机沟通的新课题
在危机管理的视角下,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需要在危机爆发前期、中期和后期及时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对话,以降低组织包括形象和声誉等方面的损失,从改善公共关系角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策略以及其整个管理过程,被称为危机沟通(crisismunication)。有效的危机沟通致力于促进组织和目标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际上,评价危机沟通效能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出现以及对危机响应措施的感知(perception),这从危机沟通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有关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机响应策略对利益相关者(Stakehoder)的感知的影响上(e.g:Dean,2004;Arpan&Roskos一Ewoldsen,2005}2};Coombs&Holladay,2009,Jeong,2009)。鉴于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广域性,如果将组织的沟通对象从单纯的利益相关者扩展到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上,则可以将危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舆情(publicopinion)看做公众对危机响应感知的一种体现。舆情的主体为公众,公众的态度、意见、情绪则构成了舆情内容,其客体为各种危机事件以及其引发的相关危机信息。国外研究者在突发灾害事件的舆情调查、企业危机事件的舆情研究等方面已经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也有多位学者从舆情的视角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刘毅,2005;王来华等,2006}6};陈月生等,2006)。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危机事件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管理者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恢复等各个危机管理阶段能否及时有效地掌握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信息准确及时地采取响应措施,对于危机管理的效能提升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媒体深度介人危机事件发展的背景下,在危机沟通中利用互联网工具及相应技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有研究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互联网在危机沟通中的所起著作用(e.g.Esrock&Leichty,1999;Kent,Taylor&White,2003),互联网可以在多方面改善危机沟通的效果。“在危机中,网络在线群体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争论、表达各种情感的机会,也使得组织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Macleod,2000)。涉及基于互联网的危机沟通主题的研究多是从危机处理者与危机事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角度出发的,实践操作关注了组织如何将互联网整合于危机沟通之中(Taylor&Kent,2007),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修复形象、改善危机事件利益相关者态度等问题(e.g.Tayloretal,2001;Jefferson,2006。网络工具可以提供给任何类型的组织以单向及双向的沟通平台,网络这种快速的反应方式,有助于和公众及媒体的沟通。在有关美国“9・11”事件的危机传播研究中,Greer&Moreland(2003)通过对美国联合航空及美国航空两家公司在恐怖事件中的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指出了互联网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使公司有能力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并且可以同时将组织的危机响应与不同的受众进行沟通。sifra&Huertas(2008)指出了博客(blog)在事件发生时发挥了劝诱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危机沟通中获取对舆情有重要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支持。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危机沟通研究主要是从危机处置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角度展开,但也不乏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在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的背景下,危机沟通中公众的网络舆情表达对危机管理决策影响越来越大,危机事件本身以及组织危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危机相关事件被媒体挖掘、曝光、沟通措施及新方案实施等刺激性信息,都会激发公众对危机信息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改变,而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又会对危机事态的发展构成影响。网络媒体可以同传统媒体互动,推动和促成舆论的扩大,网民可以选择在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网络论坛、博客发表意见,交流看法,进行点评和交谈,这也是网络舆情得以形成、传播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强调与危机沟通中在线个体进行双向、对称的交流”(Kirat,2007)。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今天,受众的意见反馈及这种反馈对危机管理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已经在危机沟通过程中被提升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的局面要求研究者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沟通问题。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徐晓日,2007)。现实生活中民众的观点和情绪在网络上反映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危机管理者了解利益相关者对危机响应感知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可以理解为公众显现于网络媒体且随危机事件发展、危机响应事态变化的危机感知动态变化过程。在本质上,网络舆情则是民众与管理机构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其演变有其自身的特征。
综合相关文献内容,危机沟通中的网络舆情演变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差异性:从个体角度看,由于社会公众的文化背景、认识水平和利益立场不同,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会存在差异。从群体角度看,公众针对危机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多元的情绪、态度,随着危机事态发展,这些观点在整个网络舆情系统中保持着此消彼长的变化状态,而且往往会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形成极具差异甚至对立的观点;b.时段性:在危机发展不同阶段网络舆情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危机的研究一般认为,危机可以划分为突发期、扩散期、爆发期及衰退期,一定时间区间内,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反映在相应的网络舆情上表现出从平静状态到爆发的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事态的发展,形成的网络舆情状态在逐渐平息和消逝,同时也可能存在某种震荡、反复的状态。随机性:网络舆情演变由于危机管理者、媒体、受众等多因素参与,其状态变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危机事件本身的受关注度,会引发公众在网络空间的激烈讨论,使得网络舆情可能朝着任何一个方向演变,网络舆情随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会表现为网络舆情演变的随机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争议性事件爆发时公众表达舆情的重要场所,网民不再是无形的实体(invisibleentities),而已成为了危机管理专家需要认真对待的公众群体。在研究危机沟通的传播机制、响应策略以及效果评价时,不能忽视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公众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对危机沟通各环节的作用机制。网络舆情演变的行为是危机沟通中政府、媒介和公众为代表的危机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一种动态表征,利用网络舆情的演变行为对危机沟通进行考察是一个新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