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城市贫困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网络(一)

城市贫困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网络(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贫困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专着。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之分,本文主要从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应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建议: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城市贫困正式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

一、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出现
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并没有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原因在于在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实行的是一种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就业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即使出现了一些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通常情况下也能够在政府或各单位内部的救济体制下得到很好的照顾。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分配不公现象的出现,一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并且这部分人口的规模迅速扩大,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人群。但是原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体制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的贫困问题开始凸现出来,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专着。
例如,关信平在《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i]中提出:“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在尹世洪主编的《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ii]中,他对贫困概念的讨论是从生理学视野、社会学视野和经济学视野3个角度出发的。他提出应该建立一个中国城市贫困评价系统。他建构了一个包括经济生活、就业、住房、教育、健康、社会关系、政治、日常生活和自我评价系统在内的贫困评价指标体系。
2000年―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组织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共同进行“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课题研究,在2001年10月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专家组披露: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提供的1998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城市的贫困人口为1480万人。[iii]
研究发现,导致目前我国部分城市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或个人的,而且各种原因之间往往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但是,本文认为,造成部分城市人口陷入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二、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从社会学的观点看,每一个社会成员基本上都是某个或某些制度化的社会组织的成员,人们在这些组织中可以获得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支持。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又都生活在一个由他自己的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自己的社会网络中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
社会网络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就是指个人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得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被认为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而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个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支持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减轻人们对社会的不满,缓冲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iv]
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之分,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包括劳动就业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单位职工福利制度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家族、邻居、朋友和同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