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部分省份女性寡居老人养老现状调查(一)
详细内容
摘要:对中国大陆广东、江西等十个省份的女性寡居老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其在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研究其在经济、情感、医疗、养老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分析这个群体的总体特征并进行城乡对比找出差异,为对症解决问题寻求依据,并对完善老龄化社会中女性寡居老人的养老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女性寡居老人;养老
中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问题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研究女性寡居老人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
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长于男性。但是老年妇女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困,患慢性病和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因此,笔者选择女性寡居老人为研究对象,了解她们的生活状况,关注她们的养老保障问题,有助于政府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政策。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包括广东、江西、山东、内蒙古、安徽、河南、河北、黑龙江、广西、贵州等十个省份,建立调查结果数据库;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城市女性寡居老人和农村女性寡居老人的供养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辅以个案访谈法,并结合观察法和文献法,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个群体的生活状况。
三、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受访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352位女性寡居老人,其中低龄老人(60~69岁)有66人,占18.8%;中龄老人(70~79岁)有182人,占51.7%;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有104人,占29.5%。这可看出,这不仅符合人口学规律,也说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得到显著延长。
调查得知:城市女性寡居老人未接受正式教育的占32.6%,上过小学的达14.6%,上过初中的达13.1%,上过中专和大专及其以上的分别为29.3%和10.4%;农村女性寡居老人未受过教育的达71.9%,上过小学的达19.6%,上过初中的达2.7%,上过中专的达3.4%,上过大专及其以上的达2.4%。从总调查对象的原职业情况来看,无职业的达到了61.1%,专业人员占15.8%,农林牧渔业者占14.3%,办事人员占3.1%,服务人员占5.7%。总体来看,这个群体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女性寡居老人为文盲或半文盲,这也是老人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受教育程度对职业分层的影响明显,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层次越高,收入就越高。调查访谈了解到,有些老人受过教育但没参加过工作,其生活状态与未受过教育的老人相比要好,生活更充实、幸福,这在城乡对比中表现为城市女性寡居老人生活状态较好。由此可见,文化教育对人一生影响深远,其意义重大。教育改变生活,因此,我们政府要重视教育。
(二) 受访者的物质生活状况分析
表1调查显示,这个群体生活来源较单一,大多数老人的月收入来源于子女的经济赡养,而其月收入主要用来支付食物、医疗和人情。从生活主要来源来看,老人们的生活来源网络规模较小,和子女的孝顺程度成高度相关,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养老模式的遗留,可见中国养儿防老传统思想有一定根据,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尚不成熟的现实。尤其在农村,养老保险尚未普及,她们认为有儿子生活才有保障的思想更为牢固,重男轻女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从表1可看出,老人生活来源来于女儿孝敬的有51.7%,可见女儿在赡养老人方面也承担重要的义务。访谈了解到,孝顺的女儿把老人照顾得更好,而有不孝顺儿子的老人晚景凄凉。因此,我们要继续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生儿生女都一样,关键是要培养孝顺的孩子。
从表1可知,来源于孙子女孝敬或亲戚朋友支持分别达13.6%和3.1%,这部分老人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子女,第二种是子女不孝顺或子女的经济条件比较差,需要依靠孙子女或亲戚朋友的支持才能维持生活。有9.9%的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生活来源,主要为中低龄老人,她们有的喂养家畜换取零用钱;有的种菜卖,有的做手工,这部分老人身体比较好,不需要支付太多的医疗费用,所以他们靠简单的劳动所得也可支付日常开支。通过进一步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逐渐丧失,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的比例逐渐减少。依靠政府救济大多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政府资助的标准较低,资金短缺,且这部分老人大多身体状况较差,需要支付较多的医疗费用,因此她们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好。尤其是农村子女务农的老人,子女的经济条件较差,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社会医疗保险未真正普及落实,因此在依靠政府救济的同时,还得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才能维持生活。有25.6%的老人选择“其他”,这包括退休金、积蓄、遗属补助费等,她们大多都接受过教育,目前生活状况比较好。
由于社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努力,女性寡居老人在物质供养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其精神需求及精神文化生活则相对被忽视。大部分农村女性寡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由于年龄、经历和价值观的差异,她们接触的大多都是和自己年龄接近的女性老年人,在精神世界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圈群体”,看电视和串门是她们主要的休闲消遣方式,选择“经常”分别达到62.2%和50%。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城乡物质条件的差异外,也存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问题。虽然选择“经常”和“偶尔”做农活的老人只有10%和16.7%,但是她们即使不能做农活,也会通过喂养家畜或做手工等来获得收入;即使老了,她们也不愿放弃劳动。调查显示,老人旅游的比例较低,经常旅游的只有6.7%,偶尔和从不旅游的分别达到40%和53.3%;访谈得知,有的村子也会组织老人出去旅游,很多老人愿意去,这说明她们有到外面看世界的美好愿望,只是缺乏有组织的引导和带领。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女性寡居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精神保障纳入老年保障的范畴,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老年精神保障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基层组织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帮助老年人转变生活观念,使她们有一个“夕阳红”的晚年。
(三) 受访者的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老人在生病期间的照料状况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照料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是代际“反哺”的重要体现。老人生病时,儿子和女儿是主要的照料者,分别占62.4%和57.8%,孙子女是主要的照料者占8.3%。有些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就只能求助邻居或亲戚朋友。访谈了解到,有些老人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病,由于经常生病,就会遇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这群老人最需要人照顾,但由于经济不允许请不起看护,老人生病时得自我照顾,有些得求助邻居或亲戚朋友。有些农村女性寡居老人境况更艰难,子女外出打工,老人不但日常生活要自我照料,生病时要自我照顾,还要帮子女带小孩,这反映出“空巢老人”急需重视的问题。
由于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老化,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从调查显示的女性寡居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来看,身体状况不好或非常不好的大多数是中高龄老人,身体状况能达到好或者非常好的一般都是低龄老人。总体来看,这个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籍老人,由于长年劳累,多胎生育,操守家务的传统角色使得她们的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调查了解到,有52.4%的老人半年以上才看一次医生,有些老人身体状况并不好,但由于经济原因,生病了也不舍得花钱看医生。每周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分别占8.1%和23.9%,这大部分是身体较差的中高龄老人。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除大病才上医院,小病一般都是上当地的一些小诊所就诊。大多数老人有病就拖,实在扛不住才去医院,他们的健康保障令人担忧。医疗费用高是制约老人上医院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老人的医疗保健费用主要来源于儿子(58.1%)和女儿(53.5%),如果老人患大病需要手术,其费用主要由儿子平摊,女儿视经济状况和意愿来支出。没有子女的女性寡居老人一般就由孙子女或亲戚朋友资助,分别占了4.7%和7.0%。有31.6%的老人表示他们的医疗保健费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访谈中了解到不少女性寡居老人、尤其是农村籍的老人对这项制度不了解,也就无法信任它,同时,老人们也表示常见病多数不在保险范围内、手续繁杂,成本高以及政策透明度低,因此到最后也没有享受到这种保障,这对于常年生病的老人来说,医药费是个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在落实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
老年人的健康、尤其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是弱势个体,在社会中也是一类被忽视人群。尽管有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护理,但不少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可利用性很低,不过这不意味着这些地区现有的医疗服务没有改进的余地,也不意味着这些地区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改进可能会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从而不可能实现。实际调查中,笔者认为,只要当地政府提高认识,小额投入,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加上对现有组织和人员的一些必要的管理和重组,即可以很好的让这些现成的卫生服务组织和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疾病诊治和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就能为当地老人健康带来巨大保障。
(四)受访者的精神生活状况分析
大多数女性寡居老人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对大多数老人来说,家庭是她们唯一的精神寄托,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式的东方养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