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了最新概括和表述。这一概括是恰当的、必要的,是我们党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在理论上有两大建树,一是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创新的成果整合起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个是确立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两个理论建树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略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恰当的理论名称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的概括,很有必要,也比较恰当。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分别看,各自都是一个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是这个主题的展开,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理论又是一个大的体系,都是这个大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将这些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有助于广大干部、党员、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比较恰当的理论名称。
第一,这个理论名称准确地反映了历史特点。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理论反映了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名称,较好地反映了当前这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第二,这个理论名称同我们的基本实践相一致。这个理论名称便于广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能更好地发挥这个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三,这个理论名称有很大的包容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的理论还会有重要的创新。这些创新的理论都可以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1987年,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创立的理论称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97年的十五大。现在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名称,基本上是恢复了原有的理论名称,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有人会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名称,为什么后面要加“体系”二字?这样提问是很自然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后面都没有“体系”二字,但这些理论都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个名称,内涵与外延没有任何差别。但是,若干年来,我们分别强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分别搞体系,现在将这些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是统一的理论体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还有,十七大对理论的作用和对理论应采取的态度,分别用了三个提法,一个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用了指导、贯彻、坚持三个提法。这三个提法的含义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主要是反映了现实的一种状态。
二、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上三个重大问题是依次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基本问题。邓小平说:“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这样的话,他讲过多次。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探索的主要课题,后两个课题,是这个基本课题的延伸和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并以此为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结晶。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找到马克思主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容易的。将这个理论运用于中国,形成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更不容易。我们为此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
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他批判了穷社会主义,否定了照搬外国模式的做法,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的提出,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有振聋发聩之感,倍受鼓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改革开放,破除了陈旧过时、不切合中国实际的思想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同一过程。解放思想是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都要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课题。特别是,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观点、原理,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国两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关键在党,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大框架。
在邓小平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归结起来,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中,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认为,以人为本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发展的范畴,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这里涉及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他最后归结为,社会主义就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同恩格斯讲的社会主义完全一致,而且用了中国化的语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