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图书馆现有机构设置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应从文献信息的整体和图书馆功能的整体着眼,规划全新的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图书馆管理模式
在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复合型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观念的更新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实现更大程度的跨越式发展的前提。高校图书馆如何在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方面进一步改进,促进其功能的发挥,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加强馆际交流和协作,为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图书馆业务组织机构的设置来看,经历了由单一但具备复合功能的藏书室到分工明确、界限分明的一馆多部的等级式业务组织机构的过程,并逐步向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重新整合信息资源的扁平式的业务组织机构转变。由于规模、专业特色以及地域等方面的差异,现阶段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的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1.1“传统模式”或称“小部门模式”
基本沿袭传统的图书馆,虽有对职能部门的整合,但大多仍设置相对独立的采访、编目、流通、阅览、期刊、技术服务、参考咨询等部门,以业务工作为工作部门的划分依据,这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主要依据传统的文献载体形态及其流程,其致命缺陷是工作缺乏兼容性和合作性,不同类型文献的采购、加工、整理和服务相互分离,缺乏联系和协调,资源分散,用户采集和利用不便,也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部门臃肿、功能重叠;分工过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受到制约;既不利于对文献信息的管理,也不利于对人(工作人员)的管理,限制了图书馆整体功能的发挥。
1.2“复合型模式”或称“大部门模式”
基于复合图书馆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传统业务和现代数字图书馆业务的特点和需求,更注重从文献信息流的管理来设置机构,以功能相对完善的若干个大部门为主体,设置若干“中心”或“室”作为补充。
复合型的机构设置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门设置和文献资源配置等方面人为造成的界限,改变了以往的完全按职能划分的组织机构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文献信息的交流,代表着图书馆机构设置创新的方向。但在现有的大学图书馆中,以这种理念指导和实践的模式仍不多见,规范化、科学化、分工与合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
1.3现实的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情形
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机构设置与复合型的机构设置也许存在于同一所高校图书馆中,或者综合了传统和现代的两种不同因素。特别是经过高校合并,一馆多区,一馆多地,管理的形式千差万别,在机构和业务工作的设置和分配上出现了多种情形,从而导致所设置的机构名称和内涵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合理性和规范化程度不足,业务工作划分交叉、重复、失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联系、交流和协作等,这些情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2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的基本模式
大学图书馆以读者服务为主要任务,包括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支持,在建立理想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设置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以文献信息流的采集、加工和管理为核心,兼顾普通的书刊借阅和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整合和服务,两者并重,缺一不可。只有将各类型文献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图书馆的整体功能着眼,才能有效地改进目前机构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
2.1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模式的构想
大学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应适应文献信息流的管理和揭示,用以服务为核心的全新组织结构取代传统的以职能划分为核心的组织结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基础,技术支持是桥梁,读者服务是中心和目的,力求精简、高效、科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