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自动化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自动化建设 数字图书馆;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技术、管理、经费、人员素质等问题并以北京农学院为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眼前,展望未来,勾画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向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前景。
1 图书馆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
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大学。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现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教的文献信息保障。
1.1图书馆在高校中的教育职能
图书馆具有教育职能,并通过它的教育职能培养人才。教育职能的本质是体现高校图书馆具有培养人,教育人的职能。图书馆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同时它还是政治思想教育阵地。具有政治思想教育的职能。
1.2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服务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高校中,图书馆无疑给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服务。这种服务性对高校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1.3图书馆的学术地位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性的学术机构。”、“服务性”和“学术机构”二者缺一都不足以给高校图书馆定位。图书馆不仅是个服务场所,它更是一个学术探讨,学术交流的场所。在图书馆内,学子们凭借丰富的信息馆藏,认知结构产生了变化,学术思想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2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1现状
高校图书馆系统一直走在全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前列。基础较好的高校已完成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化,并逐渐使自己的自动化系统向集成化、网络化发展。全国有20多家高校图书馆设有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成熟的图书馆小型机系统或局域网系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人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和国际互联网(INTER)。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早在1995年就已建成馆内网,馆内局域网与校园网CER和INTER连接,向广大读者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
2.2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图书馆自动化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那么,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
2.2.1缺乏统一管理、统筹规划
全国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一个具有行政、专业职能的机构,去判定自动化建设总体目标,发展规范;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而且也没有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图工委仅仅是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只有建议权、没有行政权。虽然下发了许多文件、条例,但形同虚设。形不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监督执行。各院校领导认识、经费等问题,中心馆未能在自动化建设电发挥积极指导作用。以致各馆消息闭塞、互不往来、互不协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人、财、物又无益于网络化建设、资源共享更无从谈起。
2.2.2数据库建设规模小、水平低
由于国内图书馆期盼的那种大型的集中式联机处理模式的管理系统还未开发出来、因此各馆都忙于建立自己的书目数据库和文献库,为本校、本馆自我服务。围绕着这种工作方式,各馆所建立的本地数据库普通遍存在着已建数据库单一化(主要是馆藏书目和二次文献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小通用性差,发展不平衡,商业服务水平低、重复多等问题。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孤立性和落后性直接造成了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代价高、淘汰周期短、系统整体水平低且跟不上技术的发展现状。
2.2.3图书馆软件系统不一致,互不兼容,质量不高
高校图书馆大部分使用国产软件。而国产软件是在没有联网条件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规划的情况下研制的。因而各系统模式不一致。其编制原理,使用语言支持系统和网络环境各不相同,而各馆又自选系统,造成了各系统间互不兼容,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另一方面在系统结构方面,大多数采用主机处理摸式的集中管理系统,用户界面上仍以字符界面为主,系统平台缺乏开放性、互联性。获取和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仍处于试验阶段。
2.2.4传统的管理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只停留于提高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效率而不注重提高文献捡索中这一点。另一方面,对自动化和网络化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自动化是网络化的基础,网络化是自动化发展之必然这一关系。因而在自动化建设中存在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的弊端。从而导致人、财、物和时间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