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的收藏与价值(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教委“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之一,而图书馆建设也久富盛名。建馆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一直以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并因其民族特色和文献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国家教委所设立的全国民族文献信息中心。现馆藏古籍22万册(件),在北京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北大、北师大、人大及清华,在民族高校中位居第一。
[论文关键词]古籍收藏 善本 文献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委“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之一。学校自50年代建馆以来,一直以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并因其民族特色和文献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国家教委所设立的全国民族文献信息中心。现馆藏古籍22万册(件),在北京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北大、北师大、人大及清华,在民族高校中位居第一,素以民族文献数量之丰、语种之多、价值之高而久富盛名。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和见证,是传承后人的宝贵财富。下面,笔者对其馆藏古籍的来源、内容及特点等情况做一概括性论述。
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为中央民族学院,学院图书馆于1952年创建,建馆初就下设采访、编目、阅览三个业务组,并聘请了北京图书馆专家万斯年先生为顾问,戚志芬、王树伟两先生为业务指导;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担任图书馆馆长,民族史料学专家吴丰培先生任业务秘书。在这个专家班子领导下,学院图书馆自建立起就开始了古籍的访求和搜集。
当年建立学校的初衷,就是要使其成为一所为民族地区输送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学校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献的收藏工作,古籍收藏成为馆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古籍帐簿记录,古籍藏书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机构调拨。建校初划,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些机构纷纷捐献大量古籍。如北京市文物局、禹贡学会、故宫博物院、江苏文管会等机构都调拨了大量古籍。光禹贡学会就在1953年6月一次调拨古籍773种,3751册,另舆图481种。这批藏书既有清官皇家收藏,也有历代名流私藏大家的传世精品。大量的古籍文献被调拨以充实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民族高校图书馆,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图书馆古籍收藏初具规模。
二是,私人捐赠。如著名学者潘光旦、洪煨莲、吴丰培、王钟瀚、孔繁山等先后将自己所藏部分古籍捐献给学校图书馆。首任馆长吴文藻将他毕生精心收藏的有关民族学、社会学书刊,其中包括《清代会试乡试殊卷》等,计1595册全部捐赠学校图书馆。王钟瀚先生受洪煨莲师所托,将其留在国内的古籍1400种,10010册悉数转赠给学校图书馆收藏。近年又将个人所藏古籍共358种,1185册捐赠校图书馆。在吴丰培捐赠书目上清楚记载着先生捐赠的古籍471种,1778册。潘光旦生前曾将多年珍藏的家谱百余种及五省局本《二十四史》等1110部,8926册古籍赠送学校图书馆。林耀华教授将家传光绪年间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饶应祺函、电、奏稿)169册(21函)全部捐献给了刚建不久的学校图书馆。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专家学者将收藏纷纷捐献给了图书馆。这个时期,重要的古籍捐献者有陈宗亮、张涛卿、张维等人。其中建馆初期,陈宗亮先生一次就捐给图书馆古籍850种,10140册,包括数百种珍贵的明刻本。
三是,征集与访购。主要是在全国新华书店、古旧书店派人去采购,同时还针对一部分私人藏书进行征集和购买。
在接受捐赠的同时,图书馆派出专家去征集与访购了一批古籍,其中不乏珍稀罕见之本。1964年,一次性购进拓片1153种,共1670张。1957年,图书馆派专家赴南京朱契先生处购得地方志200余种。1978年,购入傅乐焕先生私人藏书200种,923册。经过上述捐赠和采购活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初具规模,目前,学校图书馆入藏质量最高、最有价值的一批善本,当推上世纪60年代入藏的潘光旦藏书。
潘光旦(1899-1967年),字仲昂,江苏宝山人,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家。入藏的潘氏藏书中,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稿本和钞本,诸如《青郡赵氏家谱》,回族家谱,孤本;《(夏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8卷,司马晰辑。司马晰为司马光十七世孙,此书为万历十五年(1587年)刻本;《丹阳赵氏宗谱》,赵廷桂编,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衍庆堂活字本;《百家姓氏源流》,王相着,金陵郑元昊刻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80卷,鄂尔泰纂,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府刻本,满文;《爪尔佳氏家谱》,恩龄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崇秀续修,满汉合璧钞本;《宗室王公章京世袭爵秩册》,黄档房钞本;宗勋世系备考》,恩明撰,嘉庆年间钞本,本谱是开国功臣满洲镶蓝旗安费扬武族家谱,恩明为其八世孙;《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钞本;《辽阳罗氏各处地方远近》,钞本;家乘绀珠>,花沙纳编,咸丰年钞本;《垒膺芝诰》,花沙纳编,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稿本;《镇雄铁祭氏族谱》钞本,蒙古族族谱;《水西安氏族谱》,光绪写本,彝族族谱。以上种种民族世谱,存世量极其稀少,有的仅为孤本,史料价值很高。
清光绪年间驻新疆大臣饶应祺后裔、中央民族大学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家属捐赠的《饶应祺奏稿》,内容为自陕西至新疆各地经办之公牍、函电、奏稿。具体包括甘肃新疆巡抚部院奏折、书信;奏办陕西清徭详批稿;西征筹粮信稿、来往电报稿、赈务稿、治判公牍;同州赈务总目、筹赈禀稿、公牍稿;藩臬任内奏折;恪靖侯奏稿、信稿;李文忠公致先中臣公稿及饶应祺传;饶母王太夫人行述、家传并追忆录。此函牍百余册,为海内孤本,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文献。其价值所在有五:此为稿本,世无流传,惟新疆图志》曾发表过奏稿7篇,尚没有原稿的百分之一,此其一;饶应祺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895—1902年)任新疆巡抚时,当新疆建省不久,一切行政措施逐步建立。刘锦棠、陶模、饶应祺均为新政初期。
十分重要的疆臣,饶的前二任巡抚刘锦堂奏稿《刘襄勤公奏稿》①、陶模奏稿《陶勤肃公奏议遗稿》②、《陶勤肃公新疆奏稿》③均已影印出版,惟其稿不相衔接,更有必要迅速整理出来,使其出版成为连贯性的史料,此其二;在他任内8年时间,沙俄帝国正在新疆要求贸易,交涉El繁,此稿是外交史上的要籍,此其三;手稿中多载有经济资料,如其时的粮食价格,天气等,对于该地的雨量、雪量、灾情的报告,可供气象部门研究参考,此其四。其五,大量有关新疆各地奏折,折尾均载有具奏日期、具奏地点及朱批日期和内容。因其系家藏本,比起一些档案选录,更具原始、朴素、详尽等特色。
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价值及特色
现图书馆馆藏古籍分为普通古籍、善本古籍、少数民族古籍、舆图及钞稿本、拓片等特藏,在17000余种22万册古籍中,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标准和范围,又参考《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等书,经鉴定馆藏善本包括宋、元、明及清乾隆60年前的刻本有1434种,钞稿本800多种,拓片1500多种及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其中宋本1部,元本9种,明本400余种,朝鲜刻本20余种,和刻本40余种,这些海外汉籍刻本年代较早,存量不多,非常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