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关于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

关于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在建设书香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面前,非公共型图书馆力所能及地主动为社区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现状,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服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非公共型图书馆;社区服务
  1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人为障碍越来越少,倡导无边界服务和平等服务。关于非公共型图书馆(如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企业图书馆)应当为社区服务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条件较好的非公共型图书馆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有关研究论文屡有见诸专业刊物。但总体而言,大多数非公共型图书馆,由于自身利益和管理等方面的考虑,为社区服务长期以来大多体现在口头上,较少有实质性的行动。以高校图书馆为例,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3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四章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在广东,只有广州石牌几所高校之间和广州大学城的高校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献资源共享,但它们并未公开承诺向社会读者开放。另据四川省图工委2005年的调查数据,该省64所普通高校中,几乎没有高校图书馆开展过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或社区的读者服务工作。其它各省市高校图书馆的情况亦大致如此。至于其它的非公共型图书馆,由于其主管部门或所在单位并没有图书馆要为社区服务方面的明确指示或要求,再加上所在单位门卫森严,外人一般难以进入,开放性无法与高等院校相比,更是少有社区服务方面的举动。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对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缺乏明确的规定、要求与具体的指导、协调,使绝大多数图书馆对该项工作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尝试。其次,各个非公共型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于为社区提供服务的程度如何,服务的范围多大,怎样服务等问题较少有人进行过研究,缺乏较为成熟全面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参考。再次,为社区服务涉及到人力、物力、场地、管理和经费等问题,牵涉面广、问题复杂,操作难度较大,也使非公共型图书馆对该项服务顾虑重重。第四,非公共型图书馆受到馆舍、馆藏、人员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基本工作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再加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藏轻用思想和闭门办馆的工作习惯,最终造成了对社会读者的“封闭”。
  2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可行性
  2.1从管理角度分析
  非公共型图书馆一般都隶属于某个单位,有人担心为社区服务会给图书馆及所在单位增加管理的难度。但笔者认为,只要做好有关证件的发放与登记工作,就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如进出单位大门时,对持借阅证的社会读者免予登记,没有借阅证的则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登记。社会读者一般知书达理,能够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对社会开放,一直保持着安宁、整洁的阅读环境就是例证。只要善于管理、勤于管理,就能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为社区服务。
  2.2从服务方面考虑
  担心为社区读者服务会影响图书馆为本单位读者服务也是非公共型图书馆不愿开放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只要协调得当,这种影响是可以避免的。Et本的大学图书馆70年代初期就开始向社会开放,不过,选择在大部分学生上课的白天向校外人员开放,同时,大学图书馆首先保证校内人员有利用图书信息资料的优先权。为此各大学图书馆都制定了相关的具体措施,包括:在期末考试期间图书馆停止对外开放;已借给校外人员的图书资料,当校内人员急需使用时,就要求校外人员及时归还等等。企业图书馆也可以照此做法,选择大部分工人上班的时间对社区开放,从而避开本单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高峰期,使图书资料在各个时间段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
  2.3从利弊关系权衡
  许多非公共型图书馆对社区服务缺乏足够认识,认为它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是多余的“闲事”,况且还会增加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工作量,加快设备设施与文献的损坏速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其实不然,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并不单纯是为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图书馆自身及所在单位也可以从中受益。首先,非公共型图书馆通过向社会开放这个途径,可以使更多的人对图书馆及所在单位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产生其它方式无法达到的宣传效果,从而有效地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其社会声望。其次,非公共型图书馆实施开放服务,促成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各个图书馆都可以节约和更合理地使用购书经费。第三,实行开放服务后,非公共型图书馆能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在较大的范围内获取反馈信息,促进图书馆加强各项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还能促使馆员在为更广泛的读者服务中改进工作,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素质。第四,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通过一些合理的有偿服务,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4国内外有不少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
  成功范例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都向校外人员开放,被读者称为大学里的公共图书馆。日本的大学图书馆为社会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得到普及。德国、芬兰等国家的许多大学图书馆也全方位向市民开放,与公共图书馆没有明显的界限。除了高校图书馆,这些国家的其它非公共型图书馆也力所能及地主动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界由此达成了一种共识:既然接受了来自国家税金的补助,那么就理应向全体国民开放。国内一些条件较好的非公共型图书馆也在为社区服务方面逐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向全体市民开放,深受人们欢迎和好评。广州日报图书资料中心向社会开放后,成为报社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窗口”和“活广告”,为订户数量逐年增长作出了贡献,也使自身的图书馆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
  3.1满足社区居民学习求知与文化休闲的需求
  这是社区读者迫切需要,大多数非公共型图书馆力所能及的服务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休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利用闲暇时间来追求生活的充实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和阅读的兴趣也随之增加。许多非公共型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书刊和宜人的馆舍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越的求知和休闲的条件。非公共型图书馆为社区服务,首先应满足社区读者日常的读书看报、信息检索、消遣娱乐等需求。图书馆应当允许能提供合法证件的社区读者,在开放服务时间内到馆阅读书刊,查阅资料,为附近地区的常住居民办理借阅证外借图书。我校图书馆靠近社区活动中心,自2005年9月对社区居民开放以来,共接待校外读者6000多人次,尤其是旅游文献阅览室,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对旅游信息的需求。总之,非公共型图书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献资源、安静优美的环境、高雅温馨的氛围,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一片学习求知与文化休闲的天地,让人们在需要学习时,在面对多元的休闲选择时,更多地选择到图书馆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通过文化娱乐消遣。
  3.2提供特色化信息服务
  这是能够充分发挥非公共型图书馆馆藏资源优势的较高层次的服务内容。非公共型图书馆的读者比较固定,需求相对稳定,使图书馆在馆藏方面逐渐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特色馆藏是一种财富,往往正是公共图书馆所缺乏的,对社会上有同类信息需求的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潜在的社会读者渴望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非公共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特色馆藏的优势,凭借为本单位专业研究人员服务中积累的丰富的专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经验,利用先进的信息服务设施,为社会信息用户开展特色化信息服务。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确保为本校房地产学院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下,根据上海房地产经济发展急需信息服务的情况,尝试面向房地产管理、科研人员和企业集团开展特色化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比如大庆油田图书馆,利用特色藏书和丰富的馆藏光盘文献资源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优势,主动与本地区各类科研部门联系,寻找热点,瞄准重点,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重点科研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供求方面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开展对口的行业资讯与专业信息服务,并可与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