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与研究现状(一)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与研究现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数字图书馆正在成为全世界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同时,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及技术优势,又使其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本文着重阐述了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状况,有针对性的探讨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一、国内数字图书馆发展与研究现状
  
  1.图书馆自动化及网络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起步于8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经20年的发展历程,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软件市场正在形成,已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网络。
  从1986年北京图书馆编制《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MARC)》,到1995年《中国机读目录(2MARC)》已正式成为文化行业标准。 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得到一定的普及,图书馆计算机设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北京图书馆装备的大型机,到一些大中型图书馆的中小型机和超级微机,以及各类图书馆的微机,已有相当数量。自动化系统从90年代以后,由研制开发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国内开发的一些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商品化,如深圳图书馆的“ILAS”系统已在全国400多家图书馆使用。北京息洋电子信息研究所的“息洋图书馆集成系统”,北京图书馆的“文津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等。全国一大批图书馆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1993年2月,我国第一家数据库专业公司“万方数据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数据库开始走向市场。据统计,到199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已建有66个数据库,其中,《中国国家书目规范数据库》、《中国国家书目机读目录》、《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机读版》、《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金讯剪报》数据库等已被广泛使用。
  2.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研究状况
  与国外的大规模进行各种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开发计划相比,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1995年北京成立的IBM中国研究中心把数字图书馆技术作为中心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与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且与中国特定的语言环境相适应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如IBM与辽宁省图书馆合作,重点实现三方面的功能,即珍贵古籍图书的数字化, Inter信息发布和多媒体阅览室; IBM与复旦大学合作,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的历史地图全部数字化,并配以文字说明和语言解释,在CER上应用。
  国家教育部的数字化图书馆攻关计划的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的结构和检索机制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国文信息联合导读学习系统;数字化音乐图书馆雏形和一个小型的数字化视频数据库的示范系统。该计划由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大和北京大学承担。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2)即“金智工程”已被列入国家“九五”规划。该工程要求把各大学图书馆的图书信息纳入CER,让各学校的师生能在网上检索到全国主要大学的书目数据和书刊全文信息。到2000年,所有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重点大学将入网,以后逐步将所有大学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