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和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培育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保持社会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不健康、不和谐的心理因素增多。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建设和培育和谐的社会心理,凸显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保持社会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说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基本的治国理念,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研究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什么是心理和谐
?
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好,潜能得以发挥,实现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心理和谐包括四重和谐。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关系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第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
二、心理不和谐的社会危害
?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从中获得了利益,享受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说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心理和谐是社会成员的美好追求。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心理不和谐、不健康不仅影响着心理不和谐者本人的幸福感,而且还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首先,心理不和谐者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毁生命。据报道,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比艾滋病、肺痨疾病等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更深。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精神疾患率越来越高。而毗邻深圳的广州市居民心理完全健康者只占10%。人类的心灵深不可测,一旦扭曲,便平会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其次,心理不和谐者在受挫后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心理学家发现,攻击是受挫的继发行为。一个遭受挫折的人,容易做出某种攻击行为。攻击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制造挫折的人;二是与挫折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的人,迁怒于人,找出气筒便是如此;三是受挫者本人,自杀是其极端表现形式。这种在行为受挫后诱发的心理挫折尽管在一定条件下未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但它却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