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工作的几点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要能始终把握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点介绍了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寻求心理辅导时的“本土化”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本土化”的工作理念、掌握“本土化”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高校朋辈 心理咨询员 心理健康教育 本土化 思考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从跨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学生们就面临着许许多多极易造成心理困惑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问题。首先,是生活目标与学习动力问题。中学阶段,“考取名牌大学”是许多学生埋头苦学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而今这一目标已实现,许多学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环境适应问题。从中学时期的家庭生活、个体为中心到大学阶段的群体生活、以宿舍为中心,从中学阶段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到大学阶段的“独立思考”、“崇尚创新”,大学生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必须掌握新的、符合大学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第三,是生理与情感需求问题。在青年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其生理机能和性心理的成熟,特别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必然会引发青春期的种种困惑和烦恼。另外,大学生们还会面临经济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在专业心理咨询员严重缺乏的客观实际下,培养造就一批朋辈心理咨询员并使之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