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探讨(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将新时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模式融合,提出了“支架式”和“抛锚式”体育教学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者”。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育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G.Hem,1991,)。体育教学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当前的教学改革呼唤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人类已经进人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体育理论界借鉴新型学习理念,挖掘、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是体育与社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1.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学派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的理论充满唯物辨证色彩,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坚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所谓同化,就是指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就说是个体对外部环境信息的简单接受,进而储存到自己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体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外部环境,即个体认知结构再加工、重组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到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去同化外部信息,他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的认知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进而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得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特点。
1.2其他学者的建构主义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认知过程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所有的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与当代学习理论的关系
2.1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
尽管对什么是当代学习理论还存在分歧,但就其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还是获得了比较广泛的认同(Duffy&Jonas―sen,1992;Perklns,1992;Resnick,1996;Willis;1998):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共同体是其关键性和共同性要素(Trilling&Hood,1999)。根据这些要素,我们可以描述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如图1所示。
2.1.1情境:注重基于情境的学习
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父重要。知识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并不容易实现。教学实践要求真实的学习任务与现实的条件相匹配,对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以便为发现、探究、设计、实践、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
2.1.2建构:注重心智模式的构建
构建心智模式,就是同化、顺应新经验一一当新经验与心智模式不“相符”时,就必须顺应变化,重构心智模式。重构活动包括“实际的”建构(如搭积木等)和“虚拟的”建构(如在纸张和汁算机屏幕上绘画,通过模拟SimC中进行模仿等)。学习中的设计、模仿和建构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仪支持完成学习中的建构、模拟和设计任务,而且为学习者履行木来的知识工作提供了方法上的准备。
2.1.3专注:注重内在动机的激发
就学习的效果来说.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重要。如果学习者能真正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产生高效的学习结果。知识时代要求学习者、工作者充分发展自立、自主和自我激发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难题,为棘于的、复杂的问题寻求答案,所以,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习者控制目的或日标导向的教学设计。
2.1.4能力:注重多元智能的发展
能力闪同的爱好偏向而不同,智力因不同的行为类型而相异。不论是R.Sternherg的一l元智力理论,还是H.Gardner的多智能理论,都强凋r_多种学习方法与多种学习风格多种理解表达方式匹配的重要性。无论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是不同小组的协作,或者是为不同对象进行服务和产品的时尚设计,都能从多种才能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2.1.5团队合作:注重学习团队精神的作用
学习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实践共同体对知识时代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小组瓦动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同伴、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小组文化以及工具、条件和技术的环境影响,为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时代的学习、工作,通常需要运用协作学习基于整个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从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学习可以得到相关能力的训练。
2.2建构主义与当代学习理论的本质一致性
情境、建构、专注、能力和团队合作五个基本要素不仅反映了当代学习理论的基本精神,代表着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走势,亦即任何包含上述五个基本要素精神的学习理论都属于当代的学习理论。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碑论与上述五个要素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E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学习理沦的同义语。建构主义学习理沦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再也不是传统教学那样,只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最后经过学生死记硬背地“深加工”。拷贝到试卷上,也算是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回过头想想,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模型是什么?时间生活中的知识应用更是迷惘。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对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新型的教学结构和方法的体现。
3.1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特点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图改变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起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新的学习理论作为支撑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再取其精华理念,与体育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3.1.1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体育教师由原来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生产者、服务者、学生主动建构锻炼习惯的促进者,进而抛弃“拧螺丝帽”的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
3.1.2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应付体育课的学习,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新型劳动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模仿者,变成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求索者;学生的健康体魄也不再由他人主宰,变成增进健康的设计者。
3.1.3教学过程的转变
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将由原来的知识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商讨会话、团结合作、意义建构等新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