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初探(一)

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初探(一)

详细内容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理论下的学生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能否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呢?
一、数学合作交流教学的涵义
知识是由学习者建构的、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问题解决过程而发展。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互动、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为学习活动的途径,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最终获取成功的有效教学方法。它符合数学本质的特点,数学问题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证明,在课堂上学生经历辩论、交流的过程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这样就能在公平竞争、无压力、和谐气氛中发展自身的能力。合作交流学习是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是小组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二、数学合作交流教学的方法
1.科学建立合作交流学习小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建立要克服随意性,不流于形式,要科学地把握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间同质”为班级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组内异质”又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取前后位的坐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所”。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相应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成果发言人等,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不成功的组合体要调整重组,倡导面对面、人人活动,避免小组只是一、二名学生谈论,活动宗旨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全组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有效,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2.选择内容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交流学习,应注意适当地选择;不能迎合教科书搞花架子,在一堂课上盲目多次进行合作交流。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类比联想、合作交流学习达成共识,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情境的问题,灵活地运用合作交流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3.选择具有挑战开放型的问题
一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掌握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合作交流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促进共同提高。例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对这个具体问题,学生就难以形成一般性的认知和结论,只知道“不同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一般会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是什么决定着“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学生尚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课,学生人人参与小组活动,从对角线(相等与垂直)着手进行探讨、合作交流、讨论争辩、全面认识四边形,思路就会清晰开阔,就能对“中点四边形”有深刻的认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经过解决具体问题就能形成一般性的认知和结论。
三、数学合作交流教学的策略
仅仅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并不能保证顺利开展,它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在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