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对话课堂走向人文(一)

对话课堂走向人文(一)

详细内容

对话在传统定义上是指“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和谈判”。近年来,“对话”内涵不断丰富,超越人与人、国与国之范畴,如与文本对话、与网络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章作者对话等。对话的前提是关系的平等建立,然后才能互动。因此,在教学对话中,不仅是师生间,也是学生间的心灵敞开。让学生学会仔细倾听,对他人的观点虚心学习、深入思考,以平等者的姿态彼此欣赏,相互悦纳,让课堂不只是知识至上的纯认知活动,而是凸现师生主体精神和价值的生命活动。这样,让永无止境的对话把语文课堂引向了具有无限可能性、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状态,充满了人文性的关怀。那么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
一、对文本的释放
让课堂因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而诗意地流淌,闪烁着语文动人的哲思,关键之一在于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尤其是作为对话引导者的教师对待文本的态度。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方式和程度,意味着学生介入的方式和程度。这首先要教师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文本,体察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将文本“炖透”,而不应将教参网络资料视为圭臬,只停留在“解释”这一层面;否则,久而久之丧将失了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不妨把自己熟识的那些解读搁置起来,摆脱“惯常”,超越“偏见”。简言之,教师要具有对文本对教材的超越创新精神。
这种超越创新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潜能的开发,是创造力的展开。可能性实际上是人的潜能,是学生的深度自我开掘。语文教学要从对学生现实性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可能性的开发,这是对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反之则是对学生创造性的轻慢、忽略,甚至是一种扼杀。
二、对语言的亲近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亲情测试》的作文课中对学生说:“文字不是躺在纸面上的符号,文字它是有生命的。
当你的心灵敞开的时候,它是会和你说话的。”“有的时候,最平淡的语言,最朴素的语言,可能是最打动人的语言。”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在充满人性的关怀中,从人出发,从人的需要出发,装着人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对语言的优越感与由衷热爱,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语言,沉潜于文本语言的内部。
在涵泳一词一句的生命同时掌握一些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等基础知识、技能,获得语言形式运用规律、技巧,使理解指向了语言所表现的“意义”或“情意”―――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自然地倾听、吐露、表现,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最大限度地让语言成为学生最亲近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