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感悟.积累.创新(一)

感悟.积累.创新(一)

详细内容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极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课文无不涵盖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涵盖听、说、读、写,每一篇课文都内蕴其独立的思想、情感、见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笔者以为教师要学会正确有效地处理教材,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即感悟、积累、创新。
  
  1 感悟
  
  悟其意。课文中有内涵的,难以理解的词句都是以上下文浅显的记叙为基础,处理教材时应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即抓住需要领悟处领悟之。悟其意的方法,新课标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悟其情。对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侧重于领悟作者的情感。如:《背篼》:“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山风、小溪、鸟儿对打柴的孩子多么亲切。教材处理时,改成:“一路上,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地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让学生对比着读,感觉如何?始觉课文的表达细腻优美,生动有趣,充分表达出打柴的孩子非常勤劳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借山风、小溪、鸟儿等表达自己对这孩子的喜爱之情。从表达得生动改为表达得平实的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著作者丰富的情感。
  悟其法。这里的“法”指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让其有所领悟。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改变句式体会谴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可用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相同的内容亦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微妙、神奇。如:《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中写夏明翰就义时为什么写“抓起”一支笔写下了一首诗,而不写“拿起”一支笔呢?《黄山奇石》一课描写“仙桃石”、“仙人指路”的第三段与描写“猴子观海”的第二段、“金鸡叫天都”的第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把“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两段并成一段,把“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任选两样并成一段,观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图片,让学生任选两样或三样奇石写一段话,这样由浅入深,充分感知领悟了并列段的意义,学会了并列段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