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模式(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 开放性 生动性
论文摘要:新课标的提出,为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方法。当下的语文教学,应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者要善于归纳、总结、借鉴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教学中科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从教学的开放性和生动性入手建立语文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发展。
一、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1、开放的教学环境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作为语文教学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如果不更新教学方法,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日渐减淡。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者应该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教学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施以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产生兴趣,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环境包含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环境。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既有思维的训练又有感情的熏陶,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教师应该加大教学的密度,拓展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其原则是尊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发言,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建立平等、自由的学习境地。
再者要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一定要立足课堂,同时,着眼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激发了创作的兴趣,培养了创作能力。学生开拓了眼界,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提升了兴趣。
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
2、开放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取得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语文施教者教学理念的转变,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教师作为学生语文知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和创新意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吕叔湘),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方法,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在开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开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全面、深入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