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导语的作用(一)
详细内容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它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轨道,提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一堂课能否真正吸引学生,能否生动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语的好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老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着独特的光芒。
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相应的导语方式,设计出篇篇有异、引人入胜的导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收到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参与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供大家参考:
一、直入主题
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上一课紧密联系或这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的话,都可以使用“开门见山”,教师上课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上课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和最主要的问题研究上。
二、巧设悬念
数学课虽然表面深奥难懂、枯燥无味,但数学知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所以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巧布疑阵、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发现,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到柳暗花明的欣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故上课伊始,以悬念方式导入,便会达到预期目的。比如在讲解概率的计算和估计时,这样引入:一次竞猜游戏,有三名同学都猜对了,但只有一份奖品,谁应该得到这份奖品呢?他们决定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取三张大小相同并分别标有数字A、B、C的纸片,混合后背面朝上放到桌子上,按1、2、3的顺序,三人从中任意抽取一张,规定取到A纸片的人中奖。那么三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有多大?如此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新知,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入故事
数学故事能反映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如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问题引入时,可由数学家笛卡儿发现直角坐标系的故事入手。当时笛卡儿正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有一天在梦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
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在结网,当蜘蛛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移动时,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经线和纬线不正是自己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也随之而来,那只蜘蛛的位置不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说明直线和曲线可由点的运动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从此诞生了。由此引入正题:怎么用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点的位置?如此的导语,以讲故事的方式切入正题,预先告知学生直角坐标系的简单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下继续探究,达到强化课堂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