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为提高教学质量,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食品分析课程的教育改革经。
关键词:食品分析;教学改革;学生
食品分析作为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食品科学的发展和食品加工业的进步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食品科学研究中,食品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能为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探索提供可靠的依据。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食品分析起着“眼睛”的作用,通过对食品生产中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进行检验,起到了保证和监督食品质量的重要作用,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质量更是需要以食品分析的结果来加以确认。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食品分析”作为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深化“食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能够很快适应今后食品工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食品分析是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针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注重对食品营养与卫生质量一般理化指标检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有关理论的掌握。教师可尝试改变一贯的教学模式,即先在教室里讲理论,再到实验室去实践。将部分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对照实物进行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对难点的理解。同时也可针对学生特点,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会运用启发的艺术,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适时、适地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的思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上课兴致。最后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题型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具有代表性,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做些课外习题,使知识得到消化应用。
2.及时传授新知识。食品分析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科学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测试手段更新换代很快的学科。随着食品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因此,我们除了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外,还应把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当今,中国已经加入WTO,食品的分析方法和标准与世界接轨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添了国际法典委员会(CAC)和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标准方法的内容。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味剂、色相一质谱法和气相―热能分析仪法测定N―亚硝基化合物等。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检验方法,国标中所用的仍是比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而示波极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现已被广泛应用,教材应及时增加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
3.重视实验课程,加强技能素质培养。“食品分析”其操作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实验课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改革“保姆”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将所开设的实验与其他相关课程衔接,防止重复和脱节现象产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