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文言文试题解题思路之略析(一)

文言文试题解题思路之略析(一)

详细内容

历年来,高考语文卷文言试题的得分率相对其它类的题而言,都是较低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观象?我想这与我们汉语的古今差异是分不开的。语言障碍最终使阅读者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内容、理解文意。这正如我们初学外语的人一样,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也还不具备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化常识,所以要真正的读懂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语文卷中文言文的阅读在所占分值的比重又是不可轻视的。卷面反映为二十分。占整个语文卷的13%以上,可见其重。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对一般考生来说,确实较难。但事实上,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文言文题又是较容易得分的,甚至得满分。
首先,改变观念,文言文不难。
通常说古文难读、不易弄懂。这种看法多数是建立在已有的、传统的认识上的。我们知道,古人读古人的书,一般都还是借助工具书进行研究、对比,方可完成。对于这一点上,我们稍加思索就可以做出如此结论。如《春秋》一书,后人读它很多时候还要靠诸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毂梁传》之类的为其作注的书。为了方便人们阅读,也才出现了“传”、“注”、“疏”之类的注解用书籍,古人读古书如此,今人读书也少不了这一套。但就考场学生而言,我们不可能令其象平时一样可以翻字典、查词典,所以难。
难就了事吗?显然不行。我们的考生们还是要读。不过,这种读确实是通常谈到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所谓的读懂全文,方可做好每一个小题。诚然,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功夫,到最后,可以解决这占语文卷13%以上分数的难题。可是,细算一下就可以明白,当你真正完整地读完一段文言文时,可能考场的下课铃声也将敲响了。显然,这样的方法,其效率是相当低的,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完成一些代表性的字、词、句的理解,即可读懂一篇文言文。在考场上,我们只要能完成命题人所给出的几个包括字、词形音义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把握等几个题型就算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认真仔细地把握全篇文章的词句、篇章的详尽内容,那样,只能浪费时间,甚至毫无功用,根本谈不上效率,严格说那可以不算作是所谓的有阅读能力。在这一点上,我还要郑重声明:学生能较理想的完成文言文各个选题,他完全有能力读懂文章。之所以,这样主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另一方面,这才算作是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其次,让学生牢牢掌握古汉语特有的语言,语法现象。
我们说:“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段文言文题的各大小题,前提是必须在基础知识十分牢固的情况下,有充分的辨析能力。否则,就很难达到这一点。我们通过正常的文言例文的教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古汉语语言、语法、文化常识并非难事。除了其中的一些确实需要死记硬背外,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对这些现象的处理,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能够记忆、理解常见实词的意义。
应该说,学习文言文,最不好办就是实词的用法掌握,因其量大,且变幻复杂。这当中,就要求学生能记住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以及古汉语中特有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古今异义现象的字词,这些就是须牢记的,“江”、“河”在古文中通常是指“长江”、“黄河”:一些固定的特殊称法,如“孟、仲、季”一般用在年月中,指某一个季节的三个月,“孟春”、“仲秋”、分别是指春天的第一月,也就是农历第一月和秋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如果说“季年”就特指“……的末年,如“视清季有加”中“清季”就特指清朝末年,唯此理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