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也谈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态课堂(一)

也谈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态课堂(一)

详细内容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多元互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构建生态课堂的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从而控制和利用环境,协调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环境改善,使用课堂生态处于健康的良性循环状态。
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它应该更多地体现为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长的课堂。
一、生态化的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和一个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环境,引起和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主动地、积极地投身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体现在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环节应该是,导入时或渲染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巧妙过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期待。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设计过于注重趣味性,使情境创设过于复杂;有一些设计,过于注重过程性甚至本末倒置,不惜牺牲学生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生态课堂追求自主、高效、简洁的课堂模式,既要学生主动参与,又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因此,不能随意占用原本就属于学生学习的时间。即便是导入时间,教师还是可以思考怎样做到短小精悍,使导入既简洁,又有效,达到快速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目的。
二、生态化的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可利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愉悦,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优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
比如教学中设计“帮小猪盖房子―――帮小猪设计门和窗户―――帮小猪美化环境”这样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任务,学生在尝试使用中发现多边形工具的神奇;在练习使用多边形工具中体会到乐趣;在运用多种工具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沉浸在创新的兴奋中。整个活动中,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操作技能、表达能力与交往能力,为以后的学生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法时,在注重预设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资源,及时利用资源转化成学生想研究的任务,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