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 体育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阐述了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体育教学发展之路。
1.前言
学校体育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崔大林在“200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提到:“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应该以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为目标。”体育强国的目标也牵动着学校体育的转型,体育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体育教学要突出育人功能和健康第一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习惯。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的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体育知识掌握等各方面的情况,指出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
2.研究方法
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单一模式。但是,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的不足。
3.1.1各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授课内容大同小异,所开设的运动项目比较单一,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机会比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球类、体操、武术等传统项目上,理论教学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里面既有课程内容的问题,也有教学方式的问题。课改要求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激发和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着重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
3.1.2体育课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功能,这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1.3现阶段体育教学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的指导,课堂教学目标过多,缺乏连续性;追求上课期间的短期效应,忽视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规律等,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片面强调体质教育,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传统体育教师的主管能动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
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4.1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制,增进健康,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4.2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