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医学的政策制度建设
详细内容
1 军事医学政策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军事医学的政策制度建设,是军事医学系统的环境对军事医学的功能要求,是军事医学系统根据系统环境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的集中反映,也是引导军事医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军事医学的政策制度建设遵循科学社会学基本理论。即,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执行规则。政策和法律构成制度的正式规则。政策具有历史阶段性特点,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有序化的保证。
军事医学政策制度的功能是引导军事医学系统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加速军事医学系统外部环境优化,促进军事医学系统内外连接机制协调。其中,引导军事医学系统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包括提高军事医学投入水平,调整军事医学结构比例,规范军事医学实践活动,完善军事医学法律法规,提高军事医学管理效率。加速军事医学系统外部环境优化,包括军事医学所处的国家军事环境、国防环境、国家安全环境、科技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军事医学的国际竞争与合作环境优化。促进军事医学系统内外连接机制协调,包括军事医学与军事和武器装备发展相协调,与军事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与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国际竞争相协调。
通过军事医学的政策引导,促进军事医学的战略调整和战略转型。世界新军事革命以来,各军事发达国家相继主动调整军事战略、实施军事转型。
各国的军事医学也根据军事的逻辑要求,开展面向未来的战略“重塑”,制定以“全面创新”为精髓的政策,引导军事医学主动转型。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作为”,由“重科学和技术”转向“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并重”,由“注重伤病救治”转向“伤病救治、健康促进、能力增强并重”,由“针对确定性威胁的卫勤战备为重点”转向“针对未来不确定性威胁的卫勤能力建设为重心”,从军事医学的政策制度、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开始转型,引领军事医学面向未来的“调整、重塑”和“全面创新”。
通过军事医学的制度保障,促进军事医学与军事、国防、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建设、国家战略的协调是军事医学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军事医学担负的大量国防和国家安全任务,如核化生应急救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物军控、国际维和卫勤保障、反恐处突卫勤保障等,已远超出了“一军之事”的范畴。现有的法制保障和经费支持,也不足以保证军事医学遂行所承担的任务。“制度机制是发展成本最优的保证”。只有将军事医学纳入国防、国家安全、国家经济乃至国家战略的规划和计划,并以法制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保证军事医学得到与其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法制保障和经费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军事医学的持续、协调发展。
军事医学的政策制度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军事医学系统的特征,促进军事医学环境、功能、结构的相互协调; 与军事医学系统的科学、技术和工程“三元”结构特征相对应,通过政策制度管理,促进军事医学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协调发展; 与政策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内涵,以及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内外机制协调的目标相切合,促进军事医学全面创新和科学发展体系的建设; 与军事医学的功能目的相一致,促进卫勤保障能力的快速、高效、集约化提升。
2 军事医学的战备制度建设军事医学的战备制度建设是军事医学的目标价值取向和目的功能实现的根本要求。
战备是军事医学存在的唯一充分和必要理由。
军事医学的军事功能特性,要求军事医学的战备建设常态化和制度化。
军事医学战备建设制度的内涵丰富,除卫勤战备形势研判与卫勤预案滚动调整,重要战略方向的医学地理、流行病学、医学动物、卫生防疫信息系统等战场卫勤建设,卫勤战备物资储备、卫生战备动员等制度外,还特别需要重视以下方面[1]。
2. 1 战略谋划新军事革命使军事医学面临重大转型,战略谋划尤其重要。
2. 2 战略部署卫勤战备,要求“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2. 3 预置战略阶梯军事变革给军事医学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不断给军事医学的进步带来新的发展可能。军事医学战略必须瞄准世界军事和科技前沿。
2. 4 重大工程牵引重大工程是科研目标凝练、力量汇聚的强力有效牵引。通过组织实施军事医学重大工程项目,可促进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整体解决方案”的形成,提升卫勤保障力和战斗力。
2. 5 与武器装备、国防和国家安全相衔接军事医学在生物军控、反恐、核化生应急救援等方面长期的成功实践表明,军事医学战备只有纳入军事、国防、国家安全的范畴,才能得到强大的科技支持。
2. 6 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科学技术是军事医学发展的恒久和不竭动力。
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卫勤保障能力。
2. 7 加强重大战备科研项目的工程化管理强化工程化管理的目标导向,实现战备科研的最高效率、最大效能和最佳效益。
2. 8 完善卫生战备动员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卫生经济动员、卫生力量动员、卫生资源动员、军事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