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公共基础课的设置
详细内容
1 围绕科学学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学科式课程体系我国医学硕士、博士两级学位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医学科学学位”, 一类是“医学专业学位”。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课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因此,通过一定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入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及掌握,即采用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是有助于实现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然而大量研究也表明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内容要素构成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虽然有助于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但同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或其研究领域的需要去形成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如何弥补学科式课程体系的不足,提高体系中内容要素的质量,近年来出现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启发。所谓模块式的课程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这种体系的优点在于:①有利于多学科课程的综合,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②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断引入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引入最佳技能[1]。如果我们在学科式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入“模块”思想,即内容要素建设的“模块化”,将有助于学科知识纵向性学习的同时进行知识、技能横向性地拓展。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在此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某些学校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中的部分课程抽出进行分类编组,形成模块式的课程,规定学生在每个模块中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某些学校将全部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学生在非学位课程中必须选择某几类课程等。西北地区的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学校的做法,如:逐步进行研究生选修课程的“模块式”设置, 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科学、规范的引导学生选课,又可以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需要针对性的扩展知识与技能的愿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更新具体课程的内容、形式等多种途径提高体系内容要素的质量。而适时的增添新的内容要素也是完善学科式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缺的事实,设置补修课程等。
2 区分教育层次,结合资源状况,合理设置课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应表现出一定的区分度。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应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 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并应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的同时,面对西北地区医学院校数量较少、分布不均,办学质量相差较大,不少院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财力状况等还不尽人意的现状,各校应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科学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加以完善。
2. 1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除英语、政治课程外,对于科学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决定了科研思维与方法、医学统计、文献检索作为科研工作必备性知识技能也应包括在此范围内。对于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后两门课程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能已有了较好的基础, 但研究生阶段对这两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得仍有必要将其列为公共基础课程。从一定角度来说,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只是能相对轻松的进行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2. 2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对于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的医学院校,即研究生招生专业较为齐全,招生规模较大,师资力量较强,学术、科研氛围较浓的学校,在能够开设较多数量,并且保证一定质量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校指定和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学校在为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专业的学生指定某一门或几门为必选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推荐学生再选择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等专业的理论课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课题的需要及个人的兴趣进行选择, 以修满专业基础课程部分所规定的学分。这种指定与推荐相结合的措施有利于学生在巩固、提升本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对相关二级学科知识的了解;对于那些目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招生专业不全,招生人数较少,办学规模较小的医学院校,则可以通过整合相关二级学科课程,建设核心基础课程来提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鉴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对核心课程概念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了两种角度的理解:以学科为中心而建立的核心课程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建立的核心课程。对于科学学位的医学研究生来说, 建立以某学科为中心,其他相关学科为之服务的核心课程将有利于学生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地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学科的进展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
2. 3 专业课的设置在广博、坚实的基础理论之上,专业课应体现出高、精、深的特点,要反映出专业内的最新进展,而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将能较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首先研究性课程既有研究类的特点,又有课程类的特征[2],它强调师生研讨与学生自学相互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互结合,重实践,重探索,重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内容能较好的体现出科研工作的前沿动态。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硕士生专业课的学习更注重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学会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方法、技能。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及今天时代所赋予的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得医学科研型硕士生专业课的开设是适合且有必要向研究性课程转变的。这将是课程形式同时也是课程内容在质上的飞跃。其次将本院校近年所开展的课题与研究型专业课相结合,即由本专业科研学术水平较高的几位导师将自己或自己参与的能反映本学科研究前沿的科研项目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向学生介绍这些项目的立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贮备,研究中可能遇及的问题,解决的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项目研究的最新进展等,通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自学的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与课题相结合,他们更易产生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起点更高了,更深入了,关键是他们领悟并学会如何“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此外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与人合作,自觉学习等科研必备素养的培养;从导师角度来说,由于对该领域较为熟悉,研究的较为深入,而且参与课程的学生基本都是本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使得这种形式的专业课教学是可以实施的, 并且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为现实且有效的形式。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看到研究型课程具有优势的同时,还需认识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研究型课程较多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而使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二是研究型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创新了教学内容,这对于还比较习惯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导师来说,如何上好这种类型的课程,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可以按照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进行以课题为导向的专业课建设。也就是先在一两所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西北地区医学院校中选择某个或某些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开设以课题导向的研究型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及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先对某部分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型教学,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扩大研究型教学内容的比例。以后再在西北地区其他医学院校中加以推广和运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需要承认大多数的研究生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大学时专业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所以研究生阶段面面俱到式的专业课学习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的。
本文选自上海论文网 ://.shlunwenw.致力于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