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详细内容
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提出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要求对于医学的目标既不能无限夸大又不能缩小其边界,因为影响人民健康因素很多,有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遗传、教育、家庭个人行为以及医疗保健系统等,医学仅仅占其中一部分比例,医学“包打天下”是不可能的。党的十六人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要求我们“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这里明确提出医疗和保健同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体系,为医学的新目标指明方向。1993年美国Hasting中心牵头,14个国家包括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一个“医学目标”研究项目历时三年时间,科学地界定了新的医学目标。具体目标一: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众所周知,疾病和损伤是可以预防的,医生帮助病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具体目标二:缓解疾病疼痛,减轻疾病痛苦。据资料统计,有一半病人感觉痛苦,但是并没有客观器质性改变,只是需要医生关心与照顾,比如一些慢性疾病高血压等。具体目标三:对病患治疗和护理,对不能治愈病人的照料。对疾病护理照料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教育病人学会自我保健能力、与慢性病长期斗争是医生的职责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不仅仅是治疗学,更是照料护理医学。具体目标四:防止过早死亡,遵循临终关怀。和死亡的症状作斗争是医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医学也能接受人生的正常终结事实。某种意义上说,医学的基本责任是帮助人类健康生活,自至临终给予人道主义关怀。综上所述,4个具体目标构成21世纪医学新的目标,内容既丰富,又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体现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目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目标的关键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形势。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盲目依赖尖端技术使医学遭遇到严重的伦理困惑。体现在医学教育中就是过分强调医学的技术类的知识传授,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重视。要解决此种困境,必须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将成为当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医学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医学人文科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必将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重新得到确立和重视。世界医学教育学会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和1993年的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都强调对医学生加强人文教育。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此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有“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从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看,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发展新趋势。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全局。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加强人文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策略与举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另外,一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机构也在国外的一些医学院校建立。医学教育要全面适应新形势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把传统医学教育转移到以现代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