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一)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心主神明”的理论由来,指出“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心主神明”这一认识的获取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影响下,以文字学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中医神明之争不存在争论焦点。

【关键词】 心主神明 发生学 理论研究

  “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是心的主要功能之一,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现就“心主神明”认识的获取作一探析,以冀正确理解其确切涵义。

  1 “心主神明”的涵义

  心是个象形字,本义为解剖的心脏,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之“心”当为解剖之心。然“神明之心”应为功能之心。

  中医学“神”的概念,吸收了古代哲学关于“神”为宇宙万物变化的主宰和规律的认识,构建了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广义之“神”是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和调控者;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

  “心主神明”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睡眠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2 “心主神明”的发生学思考

  中医学将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调控均归属于“心”所统管,“心主神明”这一理论的由来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古代哲学的思辨、文字学的渗透、由表及里的观察和医疗实践的验证等有关。

  2.1 古代哲学“心灵论”的影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心主神明”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的论述,在古代哲学的诸多论述中均可见到。远在春秋时代,古代哲学家就对产生意识、思维活动的器官进行探索,进而形成“心灵论”。如《论语・为政》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荀子・解蔽》言:“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2〕;《荀子・天论》则曰:“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2〕。先贤的这些论述均将“心”作为思维意识的器官来认识的。孟子亦很重视心在思维中的作用,其有论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可见从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而言,“心”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器官。古代哲学的“心灵论”,不仅影响到《内经》提出“心主神明”的观点,而且亦为世人所接受。人们将专门研究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学科称之为“心理学”。

  2.2 取象思维的应用取象思维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通过取象比类的方式,在思维过程中对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充分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根本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以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4〕。中医学对脏腑生理功能的阐释到处渗透着取象思维的思维方式。如“心为君主之官”的认识就是取象思维的结果。

  古人解剖观察发现,心居胸中,两肺中央,两翼有肺辅佐,另有其他脏腑在下调节,这与古代官职中“君主”之职类似,故喻为“君主之官”。以此类推,则对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与调控当由“心”来统领,故有“心主神明”之论。《管子・心术上》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5〕,《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类经・疾病类》对此注曰:“心总五藏六府,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脉而主治节,故为心之相。肝主谋虑决断,故为心之将。脾主肌肉而护养藏府,故为心之卫。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故为心之主外也。”〔6〕,均明确指出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的生理活动都由心所主宰。

  2.3 文字学的渗透在文字抑或语言中仍保留有“心主神明”的认识印象。《白虎通义・卷八・性情》曰:“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思也”〔7〕,《释名疏证补・释形体》言:“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也”〔8〕,说明“心”有接受、辨别细小事物,感知、识别各种细小变动的功能。而“思”字之初义,正如《说文解字注》云:“思,从囟从心。自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9〕,提示人的思维活动与心脑有关;“神”之原旨,恰如《说文解字》言:“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10〕,意为造就万物之主,产生万物之主,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可见,“心主神明”的提出是有一定文字学依据的。如今凡与神志活动有关的文字,大多从“心”字底或“忄”旁。如“心旷神怡”“心领神会”“心明眼亮”“心身医学”等词汇中的“心”,均提示“心”与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等有关。

  2.4 由表及里的观察 “心主神明”的提出亦与古代医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独特的认识方法――由表及里的观察有关。在生理上,中医学强调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进行,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神志活动更不例外,其既由五脏功能活动所产生,又必须依赖五脏所化的各种精微物质滋养,其中血液是神志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谓:“血者,神气也”。因心主“一身之血”,故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而主宰于心。只有血液充足,神志思维才会正常,表现于外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长期大量的病理现象观察亦反证心主神明的确定性。例如心血不足之人每见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等症候;而精神情志刺激对“心”的影响又最为直接、敏感。《证治汇补・郁症》曰:“心郁昏昧健忘”〔11〕,《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语:“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12〕。以上文献均从不同病理反应角度论述,一旦病变累及“心”,则可见失眠健忘、昏迷不醒等表现。故《类经・疾病类》有言:“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13〕。可见,无论何种情志刺激,必先“动于心”而后累及他脏,这一认识卓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