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一)

详细内容

[摘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高职学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高职学院的德育中,很有必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关键词]高职学院;德育;“皮格马利翁效应”
  
  从当前情况来看,选择到高职院校学习的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才读高职的,他们在与考上本科的同学相比之下,对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这种身份和地位产生困惑,往往有一种不成功的感觉,于是,他们有更强的社会需求,希望能得到社会认同、老师认同和同学的理解,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失望了,这使得他们很失落、很沮丧。因此,同学们相互之间的鼓励,特别是老师的期望和理解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
  
  一、“罗森塔尔实验”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是这样的: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是“新近开的花朵”,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对专家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实有前途,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尽管这份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老师们掩饰不住的情感还是通过语言、眼神、笑貌等言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学生面前表露出来。而正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感觉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期望是不同的,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迎合这些不同的期望,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并依照它来规范自己的行动,结果导致老师的期望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更强,因而比其他80%的学生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后陷入对她深深的爱恋之中,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在他热诚的期望下,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变成了活人,并与他结为了夫妻。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高职学生。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在高职学院的德育中,很有必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高职德育中的运用
  
  1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是一个人在同周围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有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凡是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的情感。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如厌恶、愤怒、憎恨等否定的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但与高职学生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对高职学生个体的生活、学习等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情感教育始终只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处于附属和次要的地位,是服务于以知识、技能、智能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教育。其实,情感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它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感受、信念和情绪,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高职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关键在于这些知识信息能否满足高职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紧密连结,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高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实施情感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高职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教师既要强调智力的开发,也不可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后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高职学生恰当的尊重、平等、理解、关心、信任、期待,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能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并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对高职学生怀有赤诚、无私之心,对高职学生的进步加以赞许和夸奖,那么,高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当高职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