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教育论文>高职德育的现实与出路(一)

高职德育的现实与出路(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高职德育面临德育环境复杂性、德育对象特殊性、德育工作虚空性的现实。高职德育的出路在于创新德育理念、机制、内容、方法和途径,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育工作 现实 出路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由于办学的职业性、面临社会的复杂性和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的德育工作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政策优势,又不得不面临难以逾越的严峻现实。
  
  一、高职德育面临的现实
  
  1.高职德育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而这一转型期又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在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唤醒人们主体意识的同时,其自身固有的功利性、进程中的矛盾性、经济利益形式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作为社会成员的高职学生,社会转型和东西文化的碰撞在带给他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困惑与迷茫,表现为个人利益膨胀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理想追求的淡化和对金钱物质的崇拜、个性化的突出和责任感的下降等不良倾向。
  2.高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高中等以下的生源,二是五年一贯制中下游水平的低年龄生源,三是职高、技术学校、中职的对口生源。生源层次多、来源广、思想活跃,但文化道德素质偏低,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良行为习惯多,人生追求目标模糊多变,专业思想不稳定,兴趣广泛而不专。
  同时,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多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现实的选择感到无奈,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又对高职从内心产生蔑视,对学校的条件和管理吹毛求疵,遇到问题不冷静,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来发泄不满;再一方面,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但缺乏应有的抗挫折心理准备。
  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冲突时,就感到失落和不满,存在强大的逆反情绪。表现为认识到知识、素质、能力的重要性,而又缺乏奋斗的动力;认识到自身成才的重要性,但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积极接受;认识到社会进步的主流,但又经不起社会消极现象的诱惑。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产生两面性,进取愿望与消极心理产生冲突性,从而导致道德知行分离,心理压力与心理矛盾增大,心理困惑与心理空虚增多。
  3.高职德育工作的虚空性
  德育内容虚泛,脱离实际。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学院的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德育教材老化,在内容上存在“远”、“大”、“虚”、“空”的现象。道德规范概念多、口号多,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少。
  德育形式呆板,效果较差。一是灌输、说教多,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养成少。表现为政治教师上课时,一味教导学生只能怎样做,而没有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二是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措施不到位。学雷锋就上街打扫卫生完事,做好事就看望“五保户”交差,搞讨论就出黑板报装样。德育工作就象“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只看到灶火内火旺,就是看不见水开,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