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中等教育论文>试析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一)

试析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情境创设 有效策略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条件下,情境创设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加强情境创设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提升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成功策略,也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情境材料是否贴切、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乃至观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升华。为此,笔者就如何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一、“实”―追求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创设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切不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情境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情境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直接相关。因此,情境创设应切合教材主线,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情境的功能来看:情境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应蕴含激起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因为情境教学主要不是靠讲解、灌输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而是让学生随着情境的演变,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开启智能的。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为例,首先,笔者根据课标要求,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将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逐一罗列,仔细分析其内在逻辑,明确了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搜寻与此关联度较高的信息加以筛选,紧紧围绕本课的基础知识和疑难困惑创设了以“我们的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情境。不仅涵盖了文化多样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教材的体系结构,而且,把“民族节日”、“文化遗产”这两个知识点也有机地融人情境之中,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一例到底,贯穿始终。
为了实现“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在情境创设中设计了“洋节日PK中国节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西洋组”和“中国组”,各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不同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我们既要认同自己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
二、“精”―注重情境创设的典型性
材料堆砌,为情境而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大忌。情境创设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静态事物动态化,促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感悟中理解接受和知识建构。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材料,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兴致勃勃,而实际上学生只是得到一时的感官刺激。由于情境材料过多,学生目不暇接,谈不上对情境进行深人的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意义建构。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材料并不在多,而在精。
“精”,一方面体现在情境材料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情境创设不同于举例,举例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一种手段,既可以精心准备,也可以信手拈来。而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生成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它必须经得起层层挖掘,尽可能多地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贯穿整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甚至能够一“境”多用,适用于多个课时,以至于整个或多个单元。如“我们的节日”这一情境就被一些老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挖掘、剖析,应用于“文化生活”第一、第二单元的教学。
“精”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创设的情境质量要高,辐射面要广。社会现象变化万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而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相对有限,我们必须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情境教材。
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例,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可供创设情境的素材浩如烟海,仅教材涉及的就有“体育、建筑、文字、节日、民歌、服饰、饮食、文物古迹、奥运会徽”等等。如果每个都去涉及,势必会造成材料的堆砌,思路庞杂不清,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深人探究和分析。因此,笔者放弃了原先收集的大量材料,仅以离学生生活最近、感受最深、又最能涵盖教材知识的“我们的节日”创设情境: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放的系列片《我们的节日》进行剪辑,精选具有浓郁“传统味儿”、能典型反映中华民族特色的古典诗词诵读、赛诗、赏月、文体活动等视频。然后设置如下问题:(1)比一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2)想一想:2005年,韩国把与中国端午节类似的“江陵端午祭”申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我们有何警示?(3)说一说:这些色彩斑斓的民族节日说明了什么?(4)辩一辩:“洋节日PK中国节日”。(5)议一议:奥运会是全人类的共同节日,试比较悉尼、雅典和北京三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从中你是否感悟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围绕着“我们的节日”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加,以“节日”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收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促进了“三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