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中(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各个方面群策群力、齐抓共建,学校教育无疑承载着这一重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责无旁贷。结合当前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文以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教材为支点,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为平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切人,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三课第二框时,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l.唯物主义发展有哪几个阶段?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有哪些缺陷?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重点讨论第三个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把握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教学《政治生活》(必修2)第六课第二框“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三课第二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提炼、提升所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师要使让学生明确,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崇高的理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在教学《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十一课“社会发展的规律”、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四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收集整理资料。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每组挑选2人在全班交流。教师在总结时,要向学生指出“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把理想间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对理想间题所做出的科学阐述,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同时告诫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曾指出:“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泽民说:“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也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要引导学生把握“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