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一)

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的深化,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的有效方式,构建强有力的育人阵地,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学分制 公寓社区 社区管理
  
  随着高等教学管理模式的深化改革,如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导师制、选课制和学分制等,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此度过的学生公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和重要思想教育阵地功能之外,其住宿模式及其管理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现在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应当从社区的思维方式入手,在丰富学生公寓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要有新的构建。
  我们可以将学生公寓看成一个小社区,它是社区概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社会学研究表明,社区首先是一种地域上的存在,其次是人的集合与互动。就第一层意思而言,社区的特点是居民的共同居住区;第二层意思则表明社区具有文化功能。学生公寓也是一个社区,就一所具体高校而言,是指这所高校的所有寝室和周边环境(公寓社区)以及这种环境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育人功能,公寓社区管理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区域环境,二是指文化功能。公寓办就是这社区里的居委会,各个系的学生就是各个不同单位的居民,笔者认为,公寓社区的管理应是:以内务为基础,以安全为重点,以舍风建设为保障,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
  
  一、公寓社区的不足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对高职教育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迅速增加,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发展较快高职学校的硬件受到挑战就更大,因为很多高职学校先天就不足,大多从中专学校发展而来。
  (一)硬件跟不上
  1.人员不够。高职院校发展很快,但学校硬件建设还是跟不上。特别是学校的公寓社区,很多的领导不够重视,大量削减公寓社区硬件建设经费,裁减公寓社区的管理人员,公寓社区主要靠原始方法进行管理,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效率低下。更不要说什么智能化自动化,对学生也只能采取严防死守和动态观察,且要依靠学生管理学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个性服务。在学分制背景下,公寓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要么加强各种硬件的职能化自动化建设,要么增加公寓社区的管理人员,彻底筑牢公寓社区的管理防线。
  2.消防安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学生公寓内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致使公寓社区的消防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3.社区治安。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高校校园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呈现增多趋势,如公寓社区周边社会不良份子寻衅滋事;社区内时而发生贵重物品被盗现象;女生公寓不时发现有陌生男子等。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4.卫生安全。公寓社区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脏衣服几个月不洗,公寓阳台、门后废弃一次性饭盘、饮料瓶成堆,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高校入校后进行的体检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二)软件缺陷多
  高职院校学生数的增加对公寓社区管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出了新要求,公寓社区则愈来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阵地,特别是公寓社区的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培养等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新的公寓社区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使公寓社区管理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与教师对公寓社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上是单纯依靠各系的辅导员,没有意识到公寓社区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仅把公寓社区管理看作是简单的学生生活问题。学生在社区里的“卧谈会”、“恳谈会”一般谈的都是自己的真心话,最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公寓社区里度过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是在社区里实现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真实的思想流露及情绪的发泄一般也都发生在社区内。因此,公寓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艰巨。在公寓社区管理过程中,公寓社区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就很难从整体和宏观上把握学生行为特点和思想动态,就会直接影响了公寓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2.管理制度不完善。加强和改进公寓社区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公寓社区管理制度的建设,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从内容方面看,义务性、强制性的条款较多,而权利性、人性化的条款较少。在公寓社区管理过程中,老师只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要执行和服从,学生难以得到思想认同与行动接受。例如,在不影响整个社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学生私下调换寝室,被老师发现时,就根据相关条例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而云南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发生在学生寝室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公寓社区管理制度缺少了人性化和权利性。因此,公寓社区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前社区管理的实际工作,可以探索人性化的公寓社区管理制度。
  3.学生参与不积极。高职院校也都建立了学生公寓公共管理委员会等公寓管理机构,如学院级的公寓自治委员会等,意在引导、吸引学生参与公寓社区管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稳定、自律性不够强、工作经验欠缺等原因导致部分参与管理公寓的学生干部做到一半就退出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在现有的公寓管理条件下,虽有一定量的学生参与公寓管理,但无论从参与管理的人员数量来看还是从参与内容来看,参与面都是很窄的,参与公寓管理的人数与住宿总人数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层次也较低,大多干的是体力活。总体而言,学生公寓管理机构并没有充分发挥“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4.公寓文化少力度。公寓社区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公寓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较强的凝聚力。当前,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在这独特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较为复杂。公寓社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公寓社区文化的建设。从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公寓社区管理部门只满足于完成事务性工作,往往忽视广大学生在社区内的思想动态,因而对公寓社区主流文化把握不够,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也缺乏力度,从而使公寓社区文化易偏离正常的轨道。
  5.特殊群体少了解。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缺乏对艰苦生活的体验和集体生活的锻炼,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都相对较弱。目前社会与学校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大公寓社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群体,如贫困学生群体、生理缺陷生群体、学业受挫群体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妥善解决,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