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增长金融支持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在金融支持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促进天津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以带动经济增长。文章首先介绍几种主要的金融支持理论,之后浅析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现状,最后,文章在前面理论分析基础上,阐述了新区金融发展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滨海新区经济增长金融支持天津
从1984年的天津开发区建设,到1993年天津市明确建设天津滨海新区,2005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特区被单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成为金融先行试点地区。2006年3月,天津市被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4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下发,滨海新区将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8月份中央批复《2004-2020年天津远景规划》,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的定位终于走完了从“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北方经济中心”的历程,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使滨海新区成为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一、滨海新区经济增长金融支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都很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金融支持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即金融支持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5]效转化。J.G.Gurley&E.S.Shaw(1967)、[6]R.W.Goldsmith(1969)、R.I.Mackinnon[7][8,9](1973)、R.G.King&R.Levine(1993)等人的研究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原理。纵观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即金融中介理论与金融约束理论。
(一)金融中介理论
首先,以美国学者E.S.Shaw和R.I.[7]Mackinn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持金融中介理论。他们在1973年先后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都充分强调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别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后来被统称为“金融中介理论”。该学说是针对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政府对金融机构过度干预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刺激和相互影响的作用,一方面健全的金融制度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调动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投资上去,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提高,从而提高投资和储蓄水平,刺激金融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进行金融抑制,过分地干预金融市场,将利率、汇率人为地压低,结果造成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形成恶性循环。
Shaw与MacKinnon认为,要打破金融抑制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进行金融深化。MacKinnon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认为主流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与发展理论缺乏内在联系。MacKinnon模型中包含了经济增长率、储蓄动向和金融深化的交互作用。模型的含义为: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深化有显著成效,从而大大提高储蓄率,随即投资率和收入增长率也会提高,而收入增长后会对储蓄产生进一推动,这就是金融深化的良性循环效果。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利用新思维、新的组织方式和新技术等在金融领域中建立各种金融要素中的一种新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通常包括在金融体系中与金融市场上形成的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以及新的管理方法等。
(二)金融约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东南亚金融[10,11]危机的背景下,Hellmann、Stiglitz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文中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金融约束”政策主张。Hellmann和Stiglitz建立了通过政府推动金融深化的策略。他们认为:Shaw与MacKinnon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假设前提在现实中难以普遍成立。况且,由于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道德风险等,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约束的目标是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民间部门创造资金机会,尤其是为银行部门创造资金机会,使其有长期经营的动力,以发挥银行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优势,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一系列问题。
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初期,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将有助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原因之一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前,极度的政府干预已经使市场完全扭曲,因此,“过去的干预已使得市场解决不可能实现”。原因之二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规模经济等。尽管自由市场经济可能会促进经济的静态或配置效率,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自由市场不能有效地促进长期效率(或动态效率),因此,从长期发展战略看,政府干预或供给主导型的政策更易获得成功。特别是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主导型的金融能更积极地促进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金融约束理论主张:第一,政府应控制存贷款利率,即将存款利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减低银行成本,创造可增加其特许权的租金机会,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使之有动力进行长期经营。第二,限制银行业竞争,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但限制竞争并不等于禁止一切竞争者的进入,而是指新的进入者不能侵占市场先入者的租金机会。第三,限制资产替代性政策。即限制居民将正式金融部门中的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如证券。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尚不规范,且其制度结构薄弱,运行效率也大大低于正式银行部门的效率。存款若从正式银行流向非正式银行部门或国外,将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也不利于正式银行部门的发展。
(三)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不论是金融中介论或是金融约束论,都表明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第一,资金短缺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要吸引资金流入需要良好的区域投资回报为前提,也必须要有发达的金融为手段。因此,在提高区域经济自身发展质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金融在为区域经济发展筹集资金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金融调节资金的运动,引导着其他要素的空间运动和配置,进而达到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目的。
在大力发展各种要素市场时,要特别重视金融市场的建设,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而金融的发展通过提高储蓄率和储蓄投资转化比例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则使生产扩大产出增长,并通过金融的发展以及人力资本与R&D资本水平提高,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在货币化金融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能够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从而发展更快。
二、滨海新区金融支持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新区经济总体快速发展
2006年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滨海新区大力推进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启动年。以国家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准设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东疆保税港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契机,滨海新区展现了加快发展的勃勃生机。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和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信息,从1993年生产总值112.3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046.3亿元,滨海新区GDP增长迈上第一个千亿元台阶历经十年,在此基础上,又用了5年时间实现GDP连续迈上两个千亿元台阶。滨海新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960.5亿元,是2001年的2.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20.1%。滨海新区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提升,生产总值占天津市GDP比重由35.7%增加到45.2%,提高了9.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2.7%。新区工业总产值也占到天津市①全市工业比重的58.4%。据统计,2008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310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8.8%,而在五年前仅为1046.3亿元。
五年来,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96.58亿美元,占全市同期的73.9%。世界500强企业有80家在这里投资,全国有数千家企业为滨海新区的产品配套。更重要的是,以高能耗的制造业为主的滨海新区,2006年GDP万元产值能耗②下降了4.5%。2007年,是滨海新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据天津市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滨海新区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364.08亿元,占全市GDP③比重达到47.1%。2.支柱产业增速显著,高新技术产值高
滨海新区的几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电子通信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50亿元,增长23%;石油开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7.87亿元,增长32%;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5.75亿元,增长66.1%;现代冶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5.8亿元,增长51.2%。
到2006年初,滨海新区已有各类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外商投资研发中心6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5年达到6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区总出口的80.7%,高新技术在这里正在形成产业化。
3.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日趋上升,第三产业已经从1986年的55.67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1261亿元。新区现在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海洋化工,包括现代冶金、生物制药一些支柱型的产业。特别是近年来,航空航天工业在滨海新区异军突起,包括现在的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一些新型的服务产业也在兴起。2007年,滨海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283亿,其中高新技术的产值占到总产值的47%。金融业方面发展成果尤为显著,2005年银行业存款增长了12倍,贷款增长了14倍,利润增加了8倍,保险业利润实现近亿元,金融业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
4.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2007年,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2364.08亿元,增长20.5%,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7%;服务业增加值660亿元,增长25%;财政收入475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6282.83亿元,增长20.8%;外贸出口总值245.27亿美元,增长8.4%;实际利用外资39.24亿美元,增长17.3%;固定资产投资1152.64亿元,增长3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8亿元,增长19.6%;天津港货物吞吐量3.1亿吨,增长20%,集装箱吞吐量710万标箱,增长19.3%。截至2006年2月底,天津开发区吸引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4102家,累计投资总额299.06亿美元,合同外资234.28亿美元。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449家,上亿美元的项目有17家,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家。
(二)滨海新区金融支持问题
过去的十年,新区经济发展形势、金融机构及业务发展虽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就目前状况看,其发展水平、体系结构、功能作用仍存在不少问题,与上海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1)金融深度化有待提高。总体看,新区经济的信用化、金融资产证券化、多元化水平相对较低。截至2005年末,滨海新区共有银行类分支机构55家,其中证券类金融机构只有4家,保险类金融机构7家,包括2家外资银行机构,银行资产占据了金融资产的大部分比重,而非银行金融④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重相当少。
(2)金融贡献率较低。2005年,在第三产业上,滨海新区的增加值只相当于浦东的45%。这种劣势尤其以金融业最为明显。金融业在北京、上海都是支柱产业。
2005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为792.8亿元,上海为689.87亿元,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634%和7.5%。金融业在2005年滨海新区GDP构成中只占0.4%。
2.金融结构单一
(1)组织结构以银行业为主。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04年末,银行业网点占金融网点总数的86%,已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简单,资本少,规模小。
(2)融资结构以银行信用为主。证券化的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如截止到2004年为止股票债券融资仅占银行贷款的5.18%。金融载体结构单一化,致使新区金融三个功能性的矛盾难以解决。
首先,资金供求总量缺口矛盾。新区开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受银行信用的固有局限和我国现行银行体制、机制及业务模式的约束,银行资金供给的总量、范围有限,主要依靠银行信用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区经济建设的资金总量需求。
其次,资金供给结构失衡矛盾。一方面,新区开发建设需要大量资本性投入,如土地开发、基础建设、企业初始创业的启动资本和发展的后续资本,仅靠企业自身积累和政府投入显然不足,存在着巨大的资本缺口。另一方面,新区现存金融体系中缺少有效的资本供给机制,如银行资本不能用于股权投资、大量分散的社会资金形不成资本聚集。资金供给缺口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制约新区经济发展,而且会扩大经济金融运行中潜在的风险。
第三,存量资本重组矛盾。目前新区企业重组并购缺乏相应的资本交易机制、专业化的资本运作中介机构和金融资本的介入,金融对促进资源要素流动重组的功能微弱。
3.机构能级较低,聚集效应较弱
新区现有银行、保险、证券机构除渤海银行等个别金融机构外,多数均为全国和天津市法人机构的基层分支,经营自主权十分有限,自身业务功能简单,从总部到基层的信息传递环节多、路径长、时效差,而且缺乏金融高级人才,形不成资金、信息、人才的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