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介绍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各教学环节改革的探索与体会。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传统教学;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当今信息社会必须接受的一项重要教育。其首要任务是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操作,并在实践中达到应用。
为此,我们就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进行研究。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堂讲授的内容有些显得抽象、枯燥,学生难以入门。而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层次上的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以进行个性化教学,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所学非所用,学后不会做。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大纲改革的滞后性,使教材内容和现实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
“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是计算机教育严重滞后的真实写照。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除了拿到一个等级证书外,学生感觉是什么也没学到,到了实际应用时,却无所适从。学生多,教师少。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计算机教师的缺乏又恰恰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对矛盾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教学内容在增加,课时却更少。新教学大纲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增加了信息技术与网络知识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但却减少了总授课时数。
而我校根据实际情况, 又对授课时数、上机时数又减少了部分。 学习计算机知识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侧重于知识,从原理入手,注重理论和概念;另一种是侧重于应用,从实际入手,活生生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技能。不同的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来说,应当强调掌握基本理论,要求基础深厚,具有系统而全面的计算机知识,而对大学生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应当以应用为目的, 以应用为出发点。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以下的三部曲: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从理论到实践。
这适合于前面的第一种方法。对于侧重于应用的学习者,其三部曲应为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概念或规律,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中找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减少了初学者学习上困难。传统方法是: 先理论后实践,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先零散后系统,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