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培养
详细内容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但从近几年的行业调查和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调查情况来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未能发挥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特点与优势。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普通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门槛相对较低,适用速度快。计算机专业却与之不同,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都缺少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如软件开发、数据库系统管理与维护人才等,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不可得到“传、帮、带”式的再教育,企业大多希望引进的毕业生就是能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类各专业本身就是高科技,从业人员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也要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才能胜任自己今后的工作。因此IT行业的就业门槛要比一般专业高得多。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分为以下三类:(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3)从事应用型(信息化类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这三类人才中,工程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则是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其毕业生必须能够在就业时基本具有从事这些工作需要的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毕业生存在着理论知识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基本操作不熟练;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配置、各种编程语言及开发平台、软件工程及其实施过程的等相关知识掌握不透;不具备软件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经验和意思。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毕业生总是感觉所学知识跟不上技术的变化速度。
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的概念所谓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技术的综合。职业基础能力不一定是已经掌握的技术,它是指具备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能够进一步掌握某些技术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是先天就具有的,必须让学生接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训练,从而让学生具有持续发展不断适应技术进步的综合能力,即处理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职业基本技术则是指学生运用某一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完成一定生产活动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职业基本技术必须通过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获取。概括而论,要想完全胜任IT行业的工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如下的职业基础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因为IT技术是不断快速更新的技术,IT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特别是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今后融会贯通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数学为基础的抽象思维能力及数据建模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在今后利用计算机实现抽象模型和建立软件系统逻辑结构的基础。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据结构及算法知识,计算机原理知识、软件工程知识、数据库知识及操作系统知识。这些知识是计算机各专业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