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改良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一)

改良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朱仰义 章年年 毛金朝 季烈峰 罗斌 余春华

【关键词】 背侧切口 桡骨远端C型骨折 临床研究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之一,约占骨科急诊骨折的1/6~1/4,其中粉碎性骨折较常见,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随着对桡骨远端骨折认识的加深,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许多病人需行手术治疗,而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常需背、掌侧同时复位。作者自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对21例(24侧)桡骨远端C型骨折病人采用改良背侧切口结合内或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24侧)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1~74岁,平均45.8岁。致伤原因:跌伤12例、坠落伤5例、其他4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h~20d。骨折类型根据AO分型:C2型11侧、C3型13侧。

1.2 手术方法 臂丛或全身麻醉,在气囊止血带止血下手术。取前臂桡骨背侧自近向远作纵形切口,近腕关节弧形转向桡骨茎突处,再向远端延伸1~2cm,在桡侧伸腕肌腱与拇长伸肌腱间切开伸肌支持带,显露背侧骨折处及关节面。沿皮下分离,保护桡神经浅支,在桡侧腕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间隙显露桡骨茎突,如需要,可行复位、克氏针固定。再向掌侧分离,在拇长展肌掌侧进行骨膜下剥离,显露桡骨掌侧骨折块及关节面,以手指或手术器械协助复位,同时作背侧骨块的复位,复位时注意桡骨的长度及掌倾角和尺偏角,检查骨折块关节面的平整。如有骨缺损,可作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移植。在助手对患肢的对抗牵引下,将T型钢板置于背侧,远近端分别用2~3枚螺钉固定;或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于桡骨近侧和第2掌骨。检查骨折的稳定性,同时用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正侧位骨折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缝合切口时钢板与肌腱之间需有软组织相隔。术后前臂石膏托固定于腕关节功能位(用外固定支架者不需石膏固定)。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作掌指及指间关节功能活动。4~6周后拆除外固定,作腕关节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20例(23侧)桡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无切口感染,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情况。骨折均在2.5~4.5个月愈合。外固定支架固定者于术后6~8周左右拆除,无针道感染。按Gartland and Werley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1〕,优7侧、良12侧、可4侧,优良率82.6%。

3 讨论

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桡骨远端C型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已被学者所肯定,但手术入路选择背侧、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尚无统一意见。作者认为,对C2或C3型骨折,常存在背侧和掌侧面的碎骨片和移位,用单一切口难以得到很好的显露和复位,给内固定带来困难。若采用掌、背侧联合切口,虽能满足骨折部位显露,但缺点是增加了一个手术切口,随之带来创伤及操作风险加大,手术时间延长,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的并发症增多,特别是正中神经的损伤。Dumont等〔2〕报道采用掌侧入路钢板治疗400例桡骨远端骨折,12%病例产生正中神经等损伤。为了能得到有效的骨折部位暴露,又能使操作简单、方便和安全,作者自行设计了改良的背侧切口,此切口不涉及重要血管、神经,仅保护桡神经浅支即可,即使有该神经损伤,亦不会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向桡骨茎突的延伸,使桡骨背侧和茎突及掌侧面骨折得到很好显露,为良好的复位和顺利内或外固定创造了条件。